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   正文

廣東農民去年雙11網上賣857萬只雞 70%還沒發貨

2015年04月13日 14:14:00 來源:南方都市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問題

  供不應求857萬只雞六個月後才能供完

  清農電商成立于2014年11月6日,5天後恰逢“雙十一”到來,清農電商當天在網上一天共賣出了857萬只清遠雞。清遠市委書記葛長偉後來多次提及此事,認為“互聯網+”為農業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我們的目標是2018年後每年銷售3億只清遠雞。”陳百方向南都記者說出了他的“野心”。

  3億只清遠雞是個什麼概念?據清遠市雞協相關數據統計:近些年清遠市清遠雞每年的出欄量大概在4500萬只至5000萬只,這意味著未來3年,清遠市清遠雞的出欄量必須要爆發式地數倍增長,才能滿足清農電商的需求量。

  “最大瓶頸可能是供應量的不足,而不是銷售。”陳百方說。他告訴記者,“雙十一”賣的857萬只清遠雞,截至目前只供應了不到30%,還有差不多70%沒供貨。“還要6個月的時間我們才能把‘雙十一’那800多萬只雞全部交完,要不然我們就會賠得很慘。”

  “這也是農村電商與傳統農業模式最大的不同。在清農電商的銷售模式下,雞還在蛋殼里,但雞已經通過網上訂單賣出去了,之後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雞養大,並在訂單要求的時間里送到終端消費者手中。”陳百方說。

  專家

  用大數據做基礎 調整生產銷售才是核心

  “農村電商絕不僅僅是通過電商平臺來賣農產品。”廣東省網商協會秘書長黃子榮說,通過網絡搜集到大數據,再根據大數據去分析、調整生產和銷售狀態,才是農村電商的核心內容。

  黃子榮舉例說,比如廣州增城的高腳菜心有兩個特點,一是季節性強,二是有特定的喜好人群,並非所有消費者都喜歡。“農產品的生產周期比較長,但農民到底知不知道有多少消費者需要這個產品?他們分布在哪里?怎樣才能保證長期穩定的需求和供應關係?這些對于農民來講可能都是不知道的。這樣可能種了很多最後沒人要,賣不出去;而種得太少又不能滿足需求,有錢賺不到。”

  “基于銷售其實並不是電商的核心,只是表象,真正的核心是通過顧客數據和市場分析讓你持續去改造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黃子榮直言,目前農村生產者不要說應用大數據了,即使應用結論都很吃力,“所以這個過程還比較漫長,需要各種資源的整合和支持。”

  最大瓶頸是供應量不足,而不是銷售。這也是農村電商與傳統農業模式最大的不同。雞還在蛋殼里,但雞已經通過網上訂單賣出去了。

  ———清農公司副總裁陳百方

  農村電商絕不僅僅是通過電商平臺來賣農產品。通過網絡收搜到大數據,再根據大數據去分析、調整生產和銷售狀態,才是農村電商的核心內容。

  ———廣東省網商協會秘書長黃子榮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