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題圖為重慶永川四季花海。本報記者鄧俐攝
本報記者孫魯威鄧俐
一進永川,就被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長江小城的城市風貌所震撼到了。城區高樓林立,偉岸大氣;鄉村綠樹白屋,雨暢蛙歡。永川現在是重慶的一個區,工業、教育、醫療都是重要支撐,現代農業也風生水起。而記者走馬觀花看永川,發現現代農業在永川最大的成功,不僅是農業自身的提升,而且是形成了社會發展的一種嶄新的帶動力,使工業化的永川有了春天的活力,有了綠色的脈動,有了不斷的創新與萌發。一個個現代農業園區和星羅棋布的示范區,把整個城市牽動了起來,把整個鄉村帶動了起來,讓我們感受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見證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農業幹部:發展現代農業讓我們備感自豪
永川瀕江、靠城,路通、港深,產城融合、工商聯動,是“中國西部最具投資潛力百強區縣”,是“重慶市十強工業園區”。農業怎麼發展?永川有耕地100多萬畝,人口108萬,其中近70%是農業人口,是典型的小城區、大農區的格局。這里農業條件相對較好,農民對農村的依賴程度較高。加快城鎮化建設的路怎麼走?那就是要讓農業亮起來,用一切現代化的手段改造農業、富裕農民、發展農村,讓農業不僅不落後,還要受追捧。
基礎是什麼?永川區農委副主任陳朝富介紹道,永川是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承擔國家級改革兩項,包括涉農建設性資金整合試驗和農產品保險試點;市級改革3項,包括新型農業經營體係綜合試點、農村集體資產量化確權改革試點和財政農業項目補貼資金股權化改革試點;創新改革1項,就是探索建立新型農地制度。這些改革的推進,為現代農業發展拓展了空間。
永川區委、區政府明確:永川農業發展方向必須是現代農業,是有特色的效益農業。區農委按照規模化、產業化、科技化、品牌化思路,構架了“3+N”現代農業園區。即重點建設聖水湖、黃瓜山、八角寺3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配套跟進金龍、來蘇、臨江、青峰、仙龍、何埂等一大批“一鎮一業”“一鎮一品”的“鎮街特色效益衛星示范園”。在整個建設過程中,推廣新技術新模式,落實生態綠色和諧,形成品牌發展效應。
結合改革試驗,政府加大了引導力度。首先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亮點在整合項目資金。《永川區加強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工作意見》提出,按照“產業與水、電、路配套建設”的要求,整合水利、農村道路、電網改造、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資金,集中投入,連片開發。2012年以來,累計整合涉農項目資金5.94億元,改善各種道路550余公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2萬余畝,建設設施大棚0.6萬畝,農機化率提高3個百分點,達到46%。
其次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亮點是讓專業人才成為農業帶頭人。通過招商引資,新引進社會工商資本120家,已完成投資6.52億元,解決就業5200人。同時,爭取上級各類項目資金9.79億元,扶持農村新型經營主體2300多戶,包括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截至目前,全區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50.25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49.6%。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