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煙臺海腸苗種繁育成功

2016年06月06日 10:49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中國漁業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氣溫日漸升高,海鮮大量上市。作為特產的海腸子,雖然長相不討人喜歡,卻在山東省煙臺市人心目中有著特殊地位。

  筆者探訪市場發現,煙臺普通農貿市場上的海腸身影難覓,身價直追海參,多數直供給星級酒店,普通消費者甚少有人問津,甚至有的攤販表示,價格太高了,怕銷不了,不敢進。

  煙臺海腸的人工養殖呼聲由來已久,市水產研究所的專家表示,產業化的核心環節——苗種繁育,目前已經成功,今年全市將開展推廣技術研究,破養殖技術規程、確定適合品種生長區域。

  據煙臺市水產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力勇介紹,海腸對生活環境要求較高,一般選擇淺灘、沙質海域安家,而且上層的沙質是黃沙,下層是黑泥沙才最好。一旦環境發生變化,正常繁殖會受到影響。

  2012年,相關部門注意到海腸數量銳減,煙臺市成功將海腸申請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加強物種保護,讓海腸成為具有煙臺特色的產品。同時,市水產研究所開展課題研究,以期實現量產,讓它們不僅成為餐桌上的美食,而且適于增殖放流和規模化人工養殖。

  “經過科研攻關,2014年我們成功繁育出海腸苗,目前人工育苗技術已經成功,為後續規模養殖打下了基礎。”王力勇介紹,按照以往培育新品種的經驗來看,苗種繁育是最核心的一個環節,“突破了苗種繁育環節,以後如何養殖、如何降低成本、如何防治病害等就簡單多了。”

  人工育苗技術成功,煙臺市隨即展開更深入試驗:去年全市先後在萊山區四十里灣、開發區金沙灘等海域,累計增殖放流海腸苗種120萬尾,以期擴大海腸種群,獲取詳細研究信息,為產業化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今年,我們將破題海腸的推廣技術。”王力勇介紹,海腸的推廣難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養殖技術缺乏規程不成熟,限制因素太多,企業感興趣不敢養。二是海腸品種具有獨特的生活習性,適合品種的區域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不能隨便盲目選定。

  按照計劃,煙臺市水產研究所于今年對海腸的養殖技術手段進行細化,達到規模化養殖的目的。“我們將採取自主研發與企業合作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提供苗種與技術指導,共同進行海腸養殖生產技術研究,並通過採取工廠化、池塘、海區多種養殖方式,在各地設立海腸養殖試驗點,養殖方式包括工廠化、池塘、海區三種模式。”王力勇說。

  海腸的產業化路徑,在國內外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王力勇直言要想實現目標還要各方配合進行多項試驗,但隨著人工育苗技術的成功,增殖放流效果的顯現,以及室內養殖試驗的開展,可以說距產業化發展僅有“最後一公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便宜海腸將重回百姓餐桌。 姜乾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