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6月6日電(記者王陽、潘林青)“你們城里人有滴滴打車,我們莊戶人有滴滴打‘機’,夏收找聯合收割機不再犯愁了。”山東濟寧兗州市興隆莊鎮種糧大戶關鵬鶴,指著手機上自己剛下的訂單說。
關鵬鶴所說的“滴滴打‘機’”,是指他手機上安裝的“e田互聯網平臺”,包括種植戶使用的“作業寶”、農機手使用的“靠譜作業”等。
記者在關鵬鶴的手機上看到,他輸入自家合作社有3000畝麥地的收割需求,報價是35元/畝,“要高筒卸糧的收割機,自備自卸車。”隨後不久,農機手孫曉就成功搶單,並通過電話具體協商收割時間等問題。
“互聯網+”把農機手和種糧大戶鏈接起來,成為今年山東夏收的新亮點。
“以前都是亂找車,導致收割不及時,耽誤了不少時間。”嘉祥縣梁寶寺鎮強民農作物種植合作社郭茂先說,今年通過手機,足不出戶就可以聯係到農機手。
2016年,山東小麥播種面積達到5687萬畝,這麼多的小麥在半個多月的時間內就要全部收獲歸倉,這期間還要面對復雜多變的天氣因素,想要把在麥田的糧食及時搶收,農機手和種糧大戶的溝通顯得格外重要。
“‘作業寶’一個核心的好處就是知道每天的作業效率是多少,比如別人一個小時收割19畝,而我收割15畝,我就會反思收割過程是不是走的路多了,或者我選的收割點不對。”農機手駱小峰告訴記者。
駱小峰指著“作業寶”上實時顯示的大數據統計:臨沂市的收割作業總面積482萬畝,目前已作業的是22%,目前每畝收割在45元—60元之間。“有了這個信息,我就知道該不該去臨沂跨區收割作業。”
目前,該平臺上已經注冊超過12萬的種植業戶,約5萬名農機手。“就像滴滴打車一樣,農民和農機手可以通過e田互聯網平臺進行供需對接,既便捷又便宜。平臺自4月5日上線以來,截至6月6日已為237萬畝小麥收割找到作業農機,目前這個數字仍在快速上漲。”易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崔功振說。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