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 成 通訊員 周 洋
在山東省即墨市大信鎮華盛太陽能農莊,忙完農活,61歲的孫允堂蹲在他的蔬菜大棚外曬太陽,門口挂了一個牌子——“孫大爺的菜園”。他告訴記者,“這兩天我又承包了三個大棚,準備大幹一番”。
普通的蔬菜大棚通常是單面朝南的,孫允堂身後的光伏陰陽大棚卻有兩面,以大棚北牆為間隔。大棚陽面,薄荷長勢正好,除了薄荷,還有十幾種蔬菜,陰面一側,鐵架子上一排排香菇長勢喜人。
“孫大爺的菜園”佔地2畝,棚頂上覆蓋著太陽能光伏發電板,發電板產生的電力除了用于大棚日常的照明、溫控和灌溉,剩余電量直接進入國家電網。
孫大爺給記者算了筆賬:陰面棚有8000多個食用菌棒,一年產量約4.8萬斤,每斤收購價2元,總產值9.6萬元,去掉菌包、人工和管理成本,純利約5萬元。再加上陽面棚的有機蔬菜,一個陰陽棚年純收入達8萬余元。
6年前,孫大爺還是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地道農民,辛苦一年僅有四千元左右收入。6年間,他的身份發生了兩次轉變,年收入翻了4番多。
2010年,孫大爺將自己的3.6畝土地流轉給昌盛日電後,也給該公司的華盛太陽能農莊打起了工,成為一名農業工人,負責光伏大棚內蔬菜的日常管理。熟悉了大棚的日常運作,孫大爺有了自己承包大棚的想法。這個時候,昌盛日電正籌建創業孵化器,為入駐的創業者提供多項服務,當他提出自己也想創業時,得到了公司的大力支持。
去年孫大爺承包了3個光伏大棚,從農業工人成為一名農業創客,還雇了周邊村莊的8個村民。孫大爺根據公司訂單種植生產各種農產品,承擔田間作業、生產用工管理和費用管控等責任,由公司統一管控種子、肥料和用藥,提供種植技術和管理指導,並且公司按照略高于市場均價的方式回購孫大爺的蔬菜。
“別小看這大棚,這一個棚能產生四份收益。”華盛孵化器創業導師王海玉分析,農民將土地流轉給企業,進入太陽能農莊打工,這樣就有了土地流轉租金、打工的工資性收入、蔬菜銷售的經營性收入,以及太陽能光伏板發電收入這四份收入。
“這種光伏陰陽大棚棚頂發電、棚內發展現代有機農業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傳統日光溫室的土地利用率,還解決了傳統發電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王海玉介紹,在陰陽大棚中,菌棒釋放二氧化碳,而蔬菜恰好需要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和形成的濕度又反過來滿足了菌類生長的需要,菌棒打碎後可以埋進地里,成為蔬菜的有機肥料,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封閉的循環鏈,經濟效益約比同等面積普通大棚增加4倍。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