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實現小麥產品有效供給關鍵在于“結構”

2016年06月14日 10:48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魏益民

  供需寬松,加工企業開工率低

  我國小麥生產12年連續豐收,在過去5年里以每年增產250萬噸的速度發展。同時,由于國際貿易、價格差異,以及國內優質專用小麥短缺等因素,每年還進口一定數量的小麥(年均330萬噸)。

  國內小麥加工業在經濟步入“新常態”、供需寬松的背景下,又受到國際小麥價格衝擊,使政策支持價格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國內小麥市場呈現出低迷狀態,去庫存受到了順價銷售政策的阻力,小麥加工企業開工率維持在較低水平,全行業在保本生存水平上運行。

  我國小麥加工企業通過兼並和重組,規模進一步擴大,企業數量顯著減少。2014年全國小麥年加工能力達到2.21億噸(需求為1.00億噸),較上一年度增加約1100萬噸。小麥加工企業數量呈繼續下降態勢,而規模以上企業(日處理小麥500噸以上)數量仍有一定增長。由于人力成本迅速上升和大型企業的擠壓,日處理500噸以下企業的生存壓力進一步增大。在市場競爭和政策調整的雙重壓力下,2016年小麥加工行業還將面臨新的“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等壓力和挑戰,小麥加工業必須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優質小麥“短板效應”尤為突出

  當前,我國小麥產業發展面臨種麥效益持續下滑、小麥的國際競爭力不斷下降、科學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受到生產規模限制、產業化組織模式難以適應新要求、小麥生產面臨資源和環境約束以及政策性支持空間越來越小等主要問題。

  20 世紀90年代,國務院提出的發展“兩高一優農業”戰略為我國優質小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初步構架了我國優質強筋、優質弱筋小麥生產、收儲和市場技術體係。然而,由于相應的制度和政策體係不完善或受部門職責和利益的影響,在今天的國際市場衝擊和國內需求快速變化的背景下,其“短板效應”尤為突出。

  第一,生產上需要的高產穩產優質品種缺乏,上報的優質小麥面積大,而實際可用的優質小麥數量有限。

  第二,優質小麥收儲沒有納入國家糧食收儲體係,優質優價沒有制度保障。

  第三,優質小麥生產的市場化運作目前又受到了國際小麥價格、自由貿易政策以及農戶種植規模小等因素制約。

  第四,優質小麥產業化和市場化運作受到政策和信貸的雙重制約,難以發揮規模效應。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