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消費者需求,實現有效供給
針對小麥加工業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建議應從以下幾方面切入,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頂層設計:
提高產品質量,滿足消費需求。在當前食品市場供需寬松的大背景下,穩定和提升食品質量和安全水平,滿足市場專用和個性化需求,是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和效益源泉。筆者團隊對拉面消費者食用不同質量面粉制作拉面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多數消費者可區分出質量有明顯差異面粉制作的拉面,即便是使用了同樣的制作工藝和配料。這說明,配料質量不是消費者需求的全部,通過添加劑來代替天然原料屬性的做法,不會受到多數消費者歡迎。
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盈利能力。通過分析國際跨國食品集團的產業結構就不難發現,這些企業的產業結構具有鏈式布局、上下延伸、瞄準末端、整體收益等特點。例如,澳大利亞最大的糧食經銷商CBH集團建設了200多個小麥收購儲糧點、4個儲運和裝卸碼頭、一個糧食處理中心,以滿足世界不同地區對澳洲小麥的新需求,並且向食品制造和食品市場延伸。
依靠技術創新,實現跨越發展。在整個制造業向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的今天,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技術集成和技術示范對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尤為重要。河北金沙河面業集團通過與科研院所多年合作,採用關鍵技術自主研發、新技術消化集成、消費市場調查分析、注重新產品開發、改造提升挂面生產線的技術路線,使單條挂面生產線的日加工量達到45噸以上,操作工人數量降低1/3,噸幹燥能耗降低 20%左右,噸面條損耗小于0.3%。
重視模式創新,實現產業升級。農產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的模式創新是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效益的重要內容或舉措,包括營銷模式創新、管理模式創新、產學研結合模式創新、人才培養和使用模式創新等。例如,山東梁山萬眾種植業合作社創造的“三產融入一產、服務二產”的優質小麥產業化模式,解決了優質小麥貿易(三產)的質量穩定性問題,為二產(食品工業)提供了優質原料,也為從事小麥生產的農民(一產)提供了生產資料、技術指導和產品市場。
總之,小麥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就是要使小麥產品供給不僅數量充足,而且要求品種、質量、安全、營養、方便性契合消費者需要。對此,小麥產業界還應在優質小麥生產、滿足食品制造業客戶需求、為家庭消費提供專用粉、改進銷售方式、考慮個性化需求差異等方面精耕細作,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小麥產品的有效供給。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