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酒用國麥,國麥釀國酒。”2011年4月,貴州茅臺集團在全國范圍內選擇釀酒原料,經過多輪苛刻考察,延津的優良有機小麥最終勝出。延津成為茅臺集團在貴州本地外唯一的有機小麥生產基地。
“條款很多,但要義只有一個,那就是看小麥的品質。”延津縣農林局局長李佔先說。延津縣著力創建的45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已成為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
不僅是貴州茅臺,湘泉集團投資的延津酒鬼酒河南公司如今已成為豫北地區最大的白酒企業,儲存能力達8000噸。銷售重點定位于長江以北,主打東北、西北、華北市場,一期工程2014年10月開始灌裝、銷售,到當年12月底,3個月時間即完成繳稅超過1400萬元。去年完成銷售額近4000萬元。
依靠優質小麥的優勢,經過多年培育,延津縣形成特色鮮明的白酒產業。白酒名企的相繼落戶僅僅是延津招商引資的一幅剪影。延津巧打小麥牌,出臺各種配套措施,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種好梧桐樹,引得鳳凰棲。
延津按照“五規合一”“四集一轉”、產城融合的總體思路,先後投入60多億元實施了縣產業集聚區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配套服務工程。目前,縣產業聚集區內已實現了“九通一平”,並按照“一路一景”的規劃,全部進行了綠化、亮化,為招商引資和企業入駐創造了良好條件。延津成功晉級河南省一星級產業集聚區,被評為河南省最具產業競爭力集聚區和新鄉市招商引資工作先進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發展創造了優良環境,實現了區內資源共享,聚集效應日益凸顯。
不僅重視硬件設施建設,更在軟服務上下功夫。延津全面強化統籌協調和服務管理職能,將縣行政服務中心整體遷入產業集聚區,設置19個辦事窗口,提供174項服務。在產業集聚區行政服務中心,嚴格執行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等9項規章制度,實現各種事項“一條龍”服務和“一站式”辦結。設立投資項目服務代理中心,外商投資項目投資商提供申請資料,服務代理中心指派專人,以“政府代辦員”身份代辦立項、土地、環評、注冊等各項手續,使客商“零接觸、零距離、零等待”,管理服務無縫對接,目前平均每月都要辦理70件以上手續。
延津還實行大項目領導挂鉤機制。凡被列入重點的大項目,均按“一個項目、一個方案、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制度推進,加強進度督察和跟蹤服務,建立協調機制,破解供地、環評、批辦、建設、功能配套等難題。實行項目(企業)評價職能部門制度,每月組織一次項目單位的服務評議調查,評議出落後單位和最差科室,評議結果在縣政府網站、電視臺等媒體予以公示,並對落後單位按照有關規定嚴肅處理。對投資商提出的問題,堅持“事不過夜”的原則,及時妥善處理。
延津還充分考慮集聚區就業人員生產生活需求,優先在產業集聚區選址建設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房,增強產業集聚區的配套設施功能。總投資6000萬元的南區5萬平方米廉租住房和北區1萬平方米公共租賃房項目主體目前已竣工並投入使用。
目前,延津縣產業集聚區建成面積已達22.22平方公里。“生態大糧倉”正向“中央大廚房”轉型,競爭優勢明顯的食品加工產業基地——中國綠色“麥都”正在形成。食品、白酒、機械裝備、化工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加快產城融合的有效載體和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平臺。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