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副部長 陳曉華
“十二五”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態勢良好,新主體多元涌現、新機制不斷探索、新功能更加拓展、新類型多式多樣。有統計顯示,2015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遊客超過22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4400億元,從業人員790萬,其中農民從業人員630萬,帶動550萬戶農民受益。“十二五”時期遊客接待數和營業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整個產業呈現“發展加快、布局優化、質量提升、領域拓展”的發展特點,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業態、新亮點。“十三五”期間,我們要從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產業長遠發展出發,加快產業提檔升級,真正把農民勞動生活、農村風情風貌、農業產業特色體現出來,努力把這一新業態打造成農民就業增收的新的增長極。
一、牢牢把握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業發展的難得機遇
我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經歷了萌芽、起步,當前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總的來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已從農民的副業變成了農村的新產業態,從市民的臨時安排變成經常性的生活方式,從農業部門的一般性工作變成了一項重要工作任務,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市場需求旺盛。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就會形成休閒度假的消費需求,休閒消費能力顯著增強,並呈多元化趨勢。2015年我國人均 GDP超過8000美元,未來20年,我國人均GDP水平將進一步提高,預計居民人均年休閒旅遊將超過5次,全國休閒旅遊市場規模將超過80億人次,呈爆發式增長態勢。特別是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優化調整,帶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實,以及2.5天彈性休假制度的實施,休閒度假會從少數人的奢侈品,發展成為大眾化、經常性消費的生活方式,休閒觀光大眾化、家庭旅遊普遍化必將成為拉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快速發展的動力源泉。
發展基礎較好。這些年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城鄉要素平等交換,農村的水電路氣房和通訊等設施得到較大改善,科教文衛保等社會事業水平明顯提高,這為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各級農業部門通過加強規劃引導、研究制定政策、加大品牌培育、強化公共服務、加強宣傳推介、注重部門配合等,有力地引導和推動了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各地把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作為新興產業,編制發展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創設發展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強化公共服務創造發展條件,全國認定的254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范縣均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定位為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優先發展,為促進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國家政策鼓勵。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專門提出要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並且在用地政策上,首次提出要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閒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並要求各地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在扶持項目上,提出要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提升工程,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後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扶持方式,著力改善休閒旅遊重點村的基礎服務設施。國務院辦公廳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三個文件中,都強調要加強規劃引導,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推進鄉村精準扶貧,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
今年財政部和農業部專門安排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示范項目,以及發改委和農業部等部門實施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百千萬”工程中,均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作為重點支持內容。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部署和政策紅利,將成為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新一輪發展的強大支撐。
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機遇與挑戰同在。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作為新型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思想準備不足、基礎設施滯後、服務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總的看整體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與爆發式增長的市場需求還不相適應,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業任重道遠。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