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眼下,全國麥收進入高潮。確保顆粒歸倉之外,在小麥市場供需寬松、“去庫存”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新麥的市場表現和出路格外牽動人心。如何在經濟“新常態”和資源環境約束的大背景下,實現小麥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小麥產業可持續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本版通過解剖“延津小麥”這一標本,結合業內專家的解析,期待為回答這一問題提供參考。
延津是豫北地區傳統的農業大縣,在優質強筋小麥生產上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全縣優質小麥種植面積100萬畝,其中優質強筋小麥50萬畝;經測定,延津小麥品質指標明顯優于加拿大小麥和美國小麥……
“我們充分發揮延津小麥優勢,堅持用工業理念發展小麥經濟,全力打造‘中國第一麥’,形成了從田間到車間到餐桌全鏈條、全循環的小麥經濟產業鏈。”延津縣委書記祁文華表示,目前,延津已經形成了以小麥為主導、以“面粉—面條—面點—速凍食品”為產業發展布局,從原料生產到精深加工、再到餐桌食品的產業鏈條,並躋身“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100強”。
種優質麥,為小麥經濟提供基礎動力
據延津縣種植業管理股股長關世鵬介紹,1998年政府推動實現了小麥產業起步,1999年優質小麥就從8000畝擴大到18萬畝;到2001年全縣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佔全縣麥播面積的80%以上。
在延津,小麥種植一枝獨秀。據延津縣農林局局長李佔先介紹,100萬畝優質小麥中,除了50萬畝優質強筋小麥,全縣優質小麥種子繁育基地有25萬畝,種子銷售輻射大半個中國;綠色食品(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45萬畝,有機農產品基地2萬畝,富硒優質小麥基地3萬畝;以延津強筋小麥為代表的“新鄉小麥”獲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圍繞小麥產業發展起來的農產品百花齊放。隨著優質小麥生產的鋪開,河南金粒麥業有限公司、新鄉市新良糧油加工有限公司等一批購銷加工龍頭企業快速崛起,以訂單農業為載體,產銷銜接、科技服務配套的運作機制也初步形成。2002年起,延津優質小麥在內在品質和商品一致性上取得新的突破,完成了由政府行為到市場運作的全面轉變。
延津小麥已創下多個全國第一:第一船出口食用磨粉小麥、第一家注冊小麥原糧商標、第一家制訂小麥生產地方標準、第一家實現大宗農作物產業化經營……
“通過推廣延津‘中國第一麥’品牌形象,提高‘延津強筋小麥’區域品牌價值,也助力延津小麥產業轉型升級。”李佔先介紹,今年2月,“延津強筋小麥”區域品牌價值評估達17.55億元,品牌年平均超額收益1.62億元。
集聚“龍頭”,用產業的力量改造傳統農業
延津縣利用自身小麥資源優勢,引進了一大批國內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壯大,反過來又促進了小麥經濟的健康發展。
國內挂面行業領先的克明面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設立多個生產基地。“延津是最大的生產基地,也是中國最大的挂面生產基地,年產挂面20萬噸。”延津縣克明面業公司行政經理張應偉說,“我們主要看中了延津縣優質小麥的生產潛力以及充足的原料。”
河南金粒食品公司是克明面業規模較大的面粉供應商之一。為在原料保障、成本控制、產品差異化和品牌上形成競爭優勢,克明面業將與金粒食品合作設立克明面粉公司。這是企業在拉長產業鏈條,向上遊面粉加工、小麥種植領域延伸的一項積極舉措。
新良糧油加工有限公司是引領延津小麥產業化發展的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通過不斷創新發展,調整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如今新良公司生產的專用面粉佔總產能的80%以上。2013年以來,新良面粉全網銷售量遙遙領先,開辟了一條“電子商路”。“僅去年‘雙11’當天,小包裝面粉訂單量就達1350多噸,去年全年電商銷售額突破8000萬元。目前平均日銷售量近50噸。”新良公司副總經理祁忠義說。
目前,全縣有中儲糧直屬庫在內的糧食收儲企業18家,42個延伸收儲庫點,總倉儲量達80萬噸;圍繞小麥而發展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9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2家;全縣小麥年加工能力突破70萬噸,年產挂面40萬噸、速凍食品25萬噸。
服務配套,持續跟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
多年來,為服務小麥經濟,延津縣以建設全國優質強筋小麥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為載體,以產業體制改革和企業化運作,提升基地產業化經營水平,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形成部門聯創機制。
發展優質小麥,良種良法配套是關鍵。“已形成‘公司+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組織形式和‘訂單+現貨+期貨’經營模式,造就一支保質量、用標準、求創新的實用型農業人才隊伍,採用推廣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等22個標準,形成‘良種+良法’種植模式。”延津縣種子管理站站長李生堂介紹。
李佔先介紹,為支持優質強筋小麥基地的發展,在全縣范圍內建立了完備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係,縣有專家服務團,鄉有區域服務站,村有推廣員,構建了電話、電視、電腦“三電合一”的農業技術咨詢服務平臺。
完善優質強筋小麥產業體係被寫進延津小麥經濟藍圖。據延津縣縣長李維山介紹,今後,延津將繼續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和推進品牌農業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完善優質強筋小麥產業體係,帶動延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經濟發展。
就在今年的5月17日,延津縣聯合河南省農科院成立了中國小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將科研、生產、加工三者結合起來,來改變小麥產業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把全國優質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與科研院所結合起來共同發展。”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副主任雷振生介紹。
范亞旭 本報記者張培奇
優質是基礎加工是關鍵
張培奇
延津縣目前已形成以小麥生產為頭雁的雁陣式發展格局,在採訪中,記者發現有很多做法值得借鑒:
首先是發展優質麥訂單生產。通過市場引導和政府推動,延津縣優質麥種植面積穩步擴大,實現普通小麥向優質小麥的重大轉變。依托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探索建立了“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和“訂單+現貨+期貨”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實現了種子原種化、種植訂單化、生產標準化、購銷加工規模化、經營品牌化。
其次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圍繞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的戰略規劃,統籌推進水、田、林、路、溝、渠、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全縣共建高標準糧田57.9萬畝,有效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三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和合作社。通過聚合優化資源、實施政策優惠、項目傾斜、資金支持等措施,促進企業跨越式發展。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品種、生產技術、質量標準、銷售等,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四是強化科技支撐。積極與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廣泛合作,不斷搞好品種、機制、科研、技術創新。組織農業、技術監督等部門制訂了小麥標準化生產地方標準,成立了6個鄉(鎮)區域農業技術服務站,保證良種良法配套技術落實。
最後是打造小麥產業集群。依托龍頭企業和資源優勢,引進了一批知名食品企業,形成了以“面粉—面條—面點—速凍食品”和“白酒—包裝—印刷—物流”兩條產業鏈。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