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甘肅張掖:一起奔向小康路

2016年06月17日 10:56 來源:甘肅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炎炎夏日,張掖大地山水明麗,景色宜人,美麗的田野里隨處可見幹部群眾共同勞動,同繪小康藍圖的場景……要小康,就必須補齊貧困短板;要擺脫貧困,就必須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近年來,張掖市全面推進雙聯行動和“1236”扶貧攻堅行動深度融合,貧困發生率直線下降。2015年,根據中央、省委部署,張掖舉全市之力,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當年,全市貧困人口由年初的34940人減至6349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2%以下,創出一條插花型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全新途徑。2016年,張掖大地,精準扶貧仍在繼續。相信只要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繼續關心和支持下,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全市65個貧困村群眾的小康夢一定會實現。

  肅南:定居工程開啟牧民新生活

  紅頂白牆的新居,平整幹凈的水泥路,網上銷售山貨的村民,還有牧家樂里不時傳出的歡笑聲……在扶貧攻堅工作推動下,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馬蹄鄉大都麻村的人居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說起大都麻村的新變化,人們對挂職幹部王林元豎起了大拇指,在他的引領帶動下,如今村里的5家牧家樂生意興隆,村民歡喜。村里1家電商特色館和2家淘寶店,更是實現了“網貨下鄉”、“山貨進城”的雙落實和產業升級,幫助群眾找到了一條致富的新路子。

  其實像大都麻村一樣,該縣還有很多農牧村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近年來,該縣以改善農牧村人居環境為抓手,大力推進新型農牧村建設,先後投資2.35億元,新建農牧民住宅1900套,全縣農牧民定居率達到70%以上。

  民樂:產業富民奔小康

  “以前在新疆打工幾年也回不了一趟家,現在到食用菌產業園打工不但有穩定收入,而且離家近,回家也方便,比我以前在新疆打工時穩定多了。”在民樂縣食用菌產業園包裝車間分撿蘑菇的陳麗萍說。

  食用菌產業園,是民樂縣為了推動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引領帶動沿山農民脫貧致富,于2014年引進上海客商興建的專門從事食用菌菌種培育、菌包生產、工廠化暖棚栽培、加工銷售的現代農業園區。

  “園區目前還處于建設階段,但已經有產業工人150多人,待園區整體建成後可容納1000余人就業。同時,園區還會按照縣上的政策將一部分大棚租借給貧困戶來種植,貧困戶只負責種植,企業負責提供菌種、技術、銷售等服務。”榮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兆明告訴記者。今年,園區將繼續投資2.56億元進行二期工程的建設,通過產業園的建設,在引進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科技含量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創新,並在進一步壯大雙孢菇種植面積的同時進行姬菇、口蘑、香菇、金針菇等新菌種的實驗種植,進一步帶動農民種植食用菌,逐步形成產業支撐,著力穩固農民增收渠道。

  如今,民樂縣的食用菌產業正隨著食用菌產業園的發展壯大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開辟了一條產業發展新路子。據了解,目前全縣共建成食用菌大棚3182座、工廠化食用菌大棚94棟,從事食用菌產業的農民人數達到8000多人,全縣食用菌年產值可達1.5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10%以上。

  山丹:整村推進帶來新氣象

  山丹縣老軍鄉潘莊村在焉支山腳下的山溝里,是全鄉乃至全縣最為貧困的村之一,區位條件差,集體經濟薄弱。在精準扶貧工作推動下,如今,整村搬遷的潘莊村煥然一新:整齊排列的小康房、平坦的水泥路,村里新建的廣場上體育設施一應俱全,村衛生室、金融服務點、農家書屋等設施配備齊全。今年60歲的潘莊村村民康志花喜上眉梢地細數精準扶貧給村里帶來的變化。以前住在半山腰,幹啥都不方便,現在搬下來,生活條件好了,住上了新房子、用上了自來水、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

  潘莊村的變化只是山丹縣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山丹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脫貧攻堅一係列決策部署,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來抓,把雙聯行動作為助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抓手,精準施策、精準推進、精準落地,舉全縣之力推進“兩項行動”目標同向、工作同力、行動同步,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