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山萬年垣,洋芋開花賽牡丹,昔日不起眼的洋芋蛋,如今變成了金蛋蛋。”這是會寧山鄉莊戶人家讚頌馬鈴薯的一首民謠。
河壩村後井社村民南興宏算是新垣鄉馬鈴薯種植大戶,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村里種的大多是紅薯和洋芋雜交過的新品種“紅薯洋芋”,還有比“紅薯洋芋”品種更新的“圓紅洋芋”,平均畝產1000多公斤,比過去的“深眼窩”“白板”等品種每畝多產500公斤左右。去年他種的15畝馬鈴薯產了37500公斤,收入5.5萬元。
新垣鄉是會寧發展馬鈴薯種植產業的典型鄉鎮,這里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照,最適合種植馬鈴薯。為此,鄉上大力引進新品種,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壯大了地方經濟,逐漸形成了“小財政”帶動“大產業”的新格局。
新垣鄉還多次邀請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的專家教授,就馬鈴薯優質高產儲藏栽培給全鄉種植大戶及農民作了技術培訓。精心推出了青薯9號、青薯168號等10個馬鈴薯新品種,詳細講解了馬鈴薯品種的選育、種植、施肥、田間管理、常見病的防治、儲藏等知識。
河壩村文書鄧守義參加了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專家教授的培訓後,興奮地說,“按專家講的金點子去種,在咱這黃土地里才能挖出‘金蛋蛋’。”
“以前農民是在地里‘刨食’,現在發現地里也能刨出‘金子’。”南興宏說。
時下,會寧縣已在28個鄉鎮建設千畝脫毒種薯推廣示范片28個,示范總面積達到28000畝,推廣馬鈴薯脫毒種薯種植面積91萬多畝。馬鈴薯已逐漸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記者李保榮)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