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王澎
本報記者王澎
端午臨近,陣雨過後京郊順義的麥田里,飽滿的麥穗隨風搖擺,眼看豐收在即。這些在北京市順義區趙全營鎮現代農業萬畝示范區里種植的並不是常規小麥,而是中種雜交小麥種業(北京)有限公司展示的二係雜交小麥。
穗大粒多適應性強——
具有成為大品種的潛力
在順義趙全營現代農業萬畝示范區種植的“京麥9號”在去年通過了北京市的品種審定,並在山東、河北、天津等地開展引種試種。
“‘京麥9號’是第二代雜交小麥,增產幅度較上一代增加了10%左右。”“京麥9號”育種者、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昌平在示范田邊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小麥的大穗問題一直是育種家想要攻克的一個難題。‘京麥9號’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突破了大穗和成熟期的矛盾,在有些示范點,‘京麥9號’的成熟期甚至比當地的品種還要早。”
品種的優劣除了田間表現外,其推廣面積也是衡量品種品質的最直觀標準。拋開種子企業的示范、推廣、銷售、運營不談,大面積推廣的品種往往都有其共同特點。
“據統計,推廣面積超千萬畝的小麥品種,往往不是產量最高的品種,而是適應性、穩產性最好的品種。”趙昌平說,“適應性、穩產性是一個品種能不能成為大品種的最主要因素。雜交小麥可以從北緯25度的巴基斯坦卡拉奇種到北緯40度的中國北京,種植區域跨度達到近兩千公里,其適應性可想而知。”
眼看就要到麥收的關鍵時節,6月6日夜里,北京市順義區卻下起了大雨還刮起了大風,即將收獲的麥田一旦出現大面積倒伏,將會嚴重影響糧食產量。然而第二天早上,北京順義地區種植雜交小麥的農民一致反映,地里沒有倒伏現象發生。
薄播而廣收——
畝播15斤也能畝產過千斤
種植雜交小麥與常規小麥最大的不同是什麼?“有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不能留種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畝均用種量的問題。”中種雜交小麥種業(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兆波告訴記者,“雜交小麥的用種量只有常規小麥的一半。”
“播少了,收成上不去怎麼辦?”這是幾乎每個種植雜交小麥的農民都會問到的問題。
“用種量少是雜交小麥品種的一大特點,在趙全營這塊示范田里,播種量就比常規小麥少一半。”趙昌平說,“由于是雜交品種,其節水性、抗逆性等特點也不言而喻了。”
位于北京市順義區的北京碩豐磊專業合作社,其農機業務輻射了周邊上萬畝農田,既是該合作社理事長也是種植大戶的薛新穎與父親一起,在2015年拿出500畝地試種雜交小麥“京麥6號”和“京麥8號”。
薛新穎的父親種了一輩子地,但從沒種過雜交小麥,這次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試種了雜交小麥。“第一次種雜交小麥,心里非常沒底。”薛新穎告訴記者,“由于播種期推遲、土地墑情不好、土壤質量較差等問題,播種效果並不理想,基本苗只有15萬,前期長勢沒有達到心理預期。”看了田里的出苗情況後,薛老漢直搖頭,“這雜交小麥看來也不好種,明年別種了。”
但到了2016年開春的時候,田里的景象卻讓薛老漢“眼前一亮”。“在返青後,雜交小麥體現出了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返青速度快、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的特點非常明顯。”薛新穎說,“目前,我們的麥田長勢非常好,與去年秋分播種的常規小麥相比,穗子更大、穗粒更多、莖稈粗壯。”隨著雜交小麥的優勢表現得越來越明顯,薛老漢也越來越認可雜交小麥了,“這麥子地一馬平川,看上去跟草坪似的,要是能留種多好啊!連去雜都省了!”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韓城鎮高級農藝師梁以寶,從2014年秋季開始種植雜交小麥,到現在已經兩個年頭了。“播種初期,畝用種量比常規小麥少很多,也讓我們很擔憂,能不能長好,到底中不中啊。”梁以寶在播種時與薛老漢一樣心里犯嘀咕。到了2015年返青的時候,梁以寶就發現了雜交小麥不一般的地方:“分蘗強、苗子壯、次生根多,麥苗看上去又粗又壯,大夥看著都說這麥子長得好。”
“雜交小麥的推廣將改變農民的小麥種植習慣和種植理念,降低播種量也能取得好收成。”陳兆波說。
耐幹旱、耐鹽鹼、耐瘠薄——
中低產田致富好幫手
我國耕地中有很大一部分屬于中低產田,改造和發展中低產田,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提升食品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陳兆波告訴記者:“中低產田區是現階段雜交小麥的主戰場。”
在去年,河北省青縣順天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周如祥也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種了雜交小麥“京麥6號”。“我們縣土地有三個特點,鹼、貧、旱。打淺井抽上來的都是鹹水,而國家又控制打深井,所以只能靠天吃飯。”周如祥講到青縣的土地時面露難色。
在入冬的時候,周如祥的田里基本看不到什麼麥苗,當時村里的老人們就朝他潑起了冷水:“讓你別種,你非種,現在這個樣收成肯定好不了,還不如種點別的。”
“但到過年後返青的時候,麥苗卻一天一個樣兒,長勢非常好。”周如祥告訴記者,“到現在只澆了一次拔節水,看長勢估計畝產達到1000斤沒問題,墑情好些的地塊畝產能超過1100斤。”灌漿期過後,村里的老人們都驚訝,說:“咱們這地還能長這樣的麥子,麥穗大還倍兒齊,種一輩子地也沒見過這麼大的麥穗!”老人們都服了,希望能留一些種子來年種。周如祥笑著告訴老人們:“這是雜交小麥,不能留種。”
與周如祥的情況類似,薛新穎的合作社也更注重雜交小麥節水抗旱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作為種植大戶,我們十分重視農業的投入產出比,現代化農業生產的成本越來越高,尤其是農業用水的限制也越來越多。”薛新穎說,“現在我們這些大戶都使用水卡了,一噸水一塊錢,雜交小麥比常規小麥節水50%以上,省下來的錢就是掙到的錢。”
據悉,端午節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滄州市農林科學院以及河北、山東的種子管理部門對當地雜交小麥示范田進行了田間測產,6月10日河北省滄州市海興縣高灣鎮前岱莊村的“京麥6號”示范田實收測產畝產1061.1斤,比當地對照品種增產35.52%;6月11日,滄州市青縣金牛鎮集賢屯村“京麥6號”示范田實收測產1157.4斤,比當地對照品種增產34.28%;6月12日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商店鎮燕店村“京麥6號”示范田實收測產畝產達到1171.5斤,比當地對照品種增產33.76%;6月12日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西小王莊鄉小王莊村的“京麥6號”示范田實打實收達到1210斤/畝的水平。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