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窮山溝里的果業是如何長大的

2016年06月21日 16:23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湖南鳳凰縣菖蒲塘村合作社產業扶貧調查——

  窮山溝里的果業是如何長大的

菖蒲塘村女子嫁接服務隊正在為獼猴桃剪枝。張振中攝

  編者按

  大力發展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社,被視為實現精準扶貧、提升扶貧效果的實施路徑。但合作社在發展中普遍面臨的資源不足、人才匱乏、產品銷售不暢等問題,在貧困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湖南鳳凰縣一個山溝里的窮村,通過能人帶合作社、合作社傳幫帶農戶,走上了一條立足果業又跳出果業謀發展的小康之路。

  本報記者 楊娟 張振中

  6月上旬,王幫忠從湖南鳳凰縣菖蒲塘村出發,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北京。雖然離柚子、獼猴桃上市還有幾個月,作為菖蒲塘果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之一,他要到新市場探路,為今年擴大規模種植的柚子、獼猴桃趁早打開銷路。

  田香群則從貴州出發,回到菖蒲塘村。身為菖蒲塘村女子嫁接服務隊隊長,除了將帶領女隊員、在外忙嫁接一年的200多萬元收入帶回來,還要回村給獼猴桃樹剪枝。

  “多年來,正是靠著科技和市場,菖蒲塘村生態果業發展從無到有,村民得以摘掉‘窮帽子’。這兩年,菖蒲塘水果的名氣越來越大,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甜蜜了。”說起菖蒲塘果業,菖蒲塘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安全喜笑顏開。

  用科技學科技 果業在山溝里扎根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鳳凰縣的旅遊已風生水起時,距離縣城僅7公里遠的菖蒲塘村還是個默默無名的土家族窮山村,山多地少,種水稻三年兩不收。

  從種水稻、玉米到改種水果,菖蒲塘村沒少嘗試。1985年,從浙江寧海引進宮川蜜橘成功後,哪里有既適合村里種植、又有市場的新品種、好品種,菖蒲塘村就爭著去引進試種:湘西椪柑、“米良1號”獼猴桃、福建平和琯溪蜜柚、四川廣元蒼溪紅心獼猴桃等都獲得成功。

  讓村民頗為自豪的是,在菖蒲塘村,引進一種水果,只需帶幾根枝條,一兩年就可形成規模,而且水果品質好、口感好。

  “制勝法寶就是我們村人手都有的嫁接技術。”42歲的村民田小鈞告訴記者,“我15歲開始學嫁接,我的師傅就是我的母親,而我母親的師傅則是村支書王安全。”

  在村民眼里,王安全不僅是村幹部、合作社負責人,還是村里生態果業的科技總指導,幾乎全村人的嫁接技術都傳自于他。今年65歲的王安全在19歲時便通過縣農業局開辦的農業技術培訓班初學果樹嫁接技術。

  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和實踐,王安全不斷改進方法。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大家都還在用枝接法嫁接時,他已經帶著村民改用芽接法,使芽接法技術在湘西當地領先使用近10年。由于採用芽接法,果樹嫁接的成活率更高、盛果期提前,果樹品種更新換代更快。

  合作社傳幫帶 一批現代農業人才長起來

  這些年,王安全帶領合作社成員走南闖北,為全國各地的果園提供嫁接服務。

  “沒想到,以前賣苦力,現在還吃上了技術飯。”田香群告訴記者,15年前她以為嫁進“窮村”,在如今看來是嫁對了。一嫁入菖蒲塘村,她就開始學嫁接技術。2006年,一位四川的果業老板慕名到村里尋找嫁接員時,她和一幫子村民被高薪聘請到四川嫁接果樹。

  現在每年的冬春之際,田香群和不少村民都會接到各地的訂單,短短3個月,輾轉于陜西、雲南、廣西、四川、重慶等地,一個女子嫁接員就可以掙回2~3萬元。

  好技術帶來高效益。村里的年輕人也願意跟著學、跟著幹,目前,僅憑嫁接服務這一項,村里就可賺400多萬元。

  嫁接技術不斷傳承的同時,也“嫁接”了一批現代農業人才。2002年,王安全獲得中級農技師證書,成為一名持證上崗的“專家”。繼他之後,村里苗木合作社理事長丁清清也獲得中級農技師證書,還有12位果農獲得初級農技師證,成為“職稱”農民。

  有組織營銷 果品、苗木走出大山

  菖蒲塘村有1720畝地,除了30多畝冷浸田外,全部種上了水果,全村217戶,沒有哪戶不吃“水果飯”,但菖蒲塘村的水果幾乎從來不愁銷。

  “這得益于合作社主動對接市場。”菖蒲塘村村委會主任、柚子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幫忠向記者介紹,早在1998年,村里第一批獼猴桃上市之前,他就領著村民遠赴貴州等地開設銷售窗口。

  為了讓菖蒲塘村的水果走得更遠,2008年,村里成立了菖蒲塘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展商標注冊、產品認證、包裝設計、統一組織的營銷。2013年,根據品種需求,村里又成立了一家柚子專業合作社和苗木專業合作社,如今,3家合作社將全村90%以上的種植戶納入其中。

  在多年的水果銷售中,菖蒲塘村培育了一批營銷高手,其中16人獲得縣工商部門認證的農村經紀人證書。這支活躍在各地的精幹隊伍將外地客商引進來,把菖蒲塘村乃至鳳凰縣的水果、苗木銷售出去。

  田小鈞告訴記者,以前苗木只在本地市場賣,2013年加入合作社後,由合作社對接外面市場,苗木賣到周邊縣、市、省,價格也由以前的2~3元/株賣到5元/株。

  “以往不少村民騎三輪車、擺路邊攤賣水果、苗木。加入合作社後,有的社員有時還莫曉得,園里的貨就已賣完了。”王安全說,去年秋冬和今春的湘西椪柑出現賣難時,菖蒲塘村的柑橘、柚子在春節前就已售完。

  由于菖蒲塘人水果營銷起步早,路數廣,村里的營銷人員不僅銷售本村水果,還主動承擔起鳳凰縣的水果營銷業務,全縣90%以上的獼猴桃都是由菖蒲塘人銷售出去的。

  謀劃農業旅遊 打通一二三產融合路

  菖蒲塘村合作社的好名聲為合作社成員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比如,獼猴桃專業合作社的社員需要資金購買卡車搞水果運輸,縣農信社工作人員只要向王安全打個電話核實,幾乎不需多少擔保,就會同意發放貸款,為其解決資金難題。

  目前,菖蒲塘村水果年產值超過1000萬元,水果年純收入10多萬元的大戶有20多戶,90%農戶純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我們村里沒有絕對的貧,也沒有絕對的富,沒有多少貧富差距,大家一心一意奔小康。”王安全說,2013年,全村率先在鳳凰縣整體致富實現小康,力爭在2016底率先在全縣實現全面小康。

  王安全帶領村民謀劃:一方面要在地域上廣開銷路,讓菖蒲塘的水果賣得更遠、銷售更好;另一方面要在產業規劃上立足長遠、拉長鏈條,增強產業的脫貧致富能力。菖蒲塘村村民利用鳳凰大興鄉村遊的契機,著手以生態果業為載體,實行“農旅結合”,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

  如今,在菖蒲塘村的生態果園里,隨著觀光道的修建,產業融合之路也正在打通。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