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馬鈴薯成為農民脫貧“金豆子”

2016年06月22日 08:33 來源:哈爾濱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你看這土豆長勢多好,每棵苗都那麼有精氣神,今年收成肯定不錯。”指著腳下整齊劃一的土豆苗,巴彥縣立彬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立彬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的100多戶貧困戶脫貧就指著這些“金豆子”了。

  今年46歲的王立彬從2004年開始種植馬鈴薯,2006年他組織村里七八戶馬鈴薯種植戶建起立彬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從當初的200畝種植面積,發展到如今的2.4萬畝,合作社也成為當地數一數二的名牌馬鈴薯專業合作社。

  “我家今年種了13畝馬鈴薯,通過合作社的技術指導,預計今年產量能達四五萬斤,大概增收2萬多元。”貧困戶王澤發說到種植馬鈴薯將帶來的“甜頭”時滿臉喜悅。

  每年春天,王立彬給社員們提供種子、化肥,並將技術傳授給大家。到了收成時,他按照比市場價高的價格從村民手里收購馬鈴薯和種子,統一儲存、統一銷售,以解決村民的後顧之憂。這些年,王立彬靠自己的馬鈴薯“種植經”將立彬馬鈴薯做成了品牌產業。

  2012年,合作社開始走“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道路,經過幾年時間初步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的發展格局。現在合作社的4個淀粉加工車間年加工能力在5000噸左右,相當于土豆產量的5%—7%。王立彬告訴記者,通過在精淀粉加工、專用肥生產和冬儲能力建設上率先突破,合作社的產品已經銷到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地。

  今年,巴彥縣大規模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在減少玉米種植的同時,大力發展水稻、馬鈴薯、大豆種植面積。立彬合作社的社員增加了500多人,馬鈴薯種植面積也擴大了一倍。附近鄉鎮的農戶都紛紛擴大土豆種植面積並加入合作社。如今,合作社通過種植馬鈴薯帶動貧困戶169戶,參與種植的貧困戶每年增收近萬元。

  (黃磊)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