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升本報記者張五四
開春以來,內蒙古赤峰市農村牧區種樹種草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種樹人的積極性來自‘看到了希望’。”該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說。
阿魯科爾沁旗天山鎮前崗臺村黨支部書記趙樹鋒介紹,鎮里無償給群眾提供樹苗,通過契約化的方式引導農民認領綠化地段進行造林,樹木最終的收益歸個人所有。這個辦法激發了百姓造林護林的積極性,如今村里除了綠化街路和廣場外,還建起了6個小型果園,全村的綠化覆蓋率達到了45.7%。
赤峰市綠化創新機制不僅體現在上述做法上,該市投入32.7億元,在村莊、公路、廠礦園區和城鎮周邊區域造林39.82萬畝。市里專門把這項工作作為考核旗縣區工作的重要內容,推動今年的重點區域綠化面積達到往年的2倍以上,相當于全市人口每人種了9棵樹。
種下樹、誰受益、誰來管是個大問題。翁牛特旗與千里之外的鄂爾多斯市某大型企業合作,由企業承接敖包山公園和高速公路互通區的綠化。工程由旗政府組織設計,企業全額墊資負責購買苗木和造林,總投資達7000多萬元。造林結束驗收合格後,按照雙方約定的成活率,由政府按5:3:2的比例分三年將工程款付清。阿魯科爾沁旗籌集到了城鎮周邊綠化的資金。旗里從蒙古汗廷文化公園中拿出368畝地,審批成為旅遊商業用地,並設計出416戶高檔的家庭賓館,每戶以40萬元左右的價格,面向居民招商建設,融資8000多萬元。有了這筆錢,公園的綠化快速推進,目前公園內1000畝的彩色森林項目,已栽種樹木12.8萬株,完成了任務的88%。
本著一係列創新思路,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如何讓農牧民看到綠化所帶來的好處。今年,赤峰市在公路沿線建設經濟林示范園,在鎮村周邊建設觀光採摘園,在庭院內外建袖珍果園,發展經濟林5萬多畝,種果樹330多萬株,這種既能欣賞又有效益的綠化經濟林,深受群眾歡迎。綠化帶苗圃化,是赤峰市重點區域綠化的一個創舉。政府免費給百姓提供樟子松、雲杉等樹苗,由農民密植後來做苗圃,農戶每年可以從中拿出一些苗木出售,又多了一條增收的門路。今年,翁牛特旗在重點區域引導1336戶貧困戶發展小型苗圃602處,引導635戶貧困戶發展果樹1300畝,實現了生態建設與脫貧的完美結合。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