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娶不起媳婦,現在種上砂仁後生活好了,姑娘也願意嫁到我們村了。”提起村子這幾年的變化,羅遠能說了這樣一句話。
羅遠能現任雲南省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沙依坡鄉阿都波村委會黃牛克村黨支部書記。2010年以前,被圍在山里的黃牛克村的百戶人家,除每年在自家地里種植些低產值的木薯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經濟來源。
鄉村的改變,起源于2004年。那一年,羅遠能在村子地勢低矮的森林中嘗試林下砂仁種植。砂仁是中醫常用的藥材,市場價值較高,而黃牛克村地處亞熱帶低海拔山區,非常適宜砂仁種植。
“但這只是理論上說,誰也不能保證能成。”當時的羅遠能走得很忐忑。3年後,砂仁挂果。村黨支部看到了村子產業發展的希望,卻也不敢冒進,組織3名黨員帶頭建立試點砂仁種植基地50畝。又過了3年,試種成功了,黨支部便開始在全村范圍內進行推廣。
如今,黃牛克村確立了“支部+協會+黨員+群眾”的產業發展思路。由黨支部牽頭注冊了金平縣天一生物資源開發專業合作社,聯合有關部門做好砂仁種植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培訓、信息咨詢服務,統一農產品生產,建立農產品生產檔案,統一收購、包裝和銷售,逐步形成產業發展鏈條,提升農產品品牌效應和競爭力。
截至目前,黃牛克村有97戶農戶加入合作社,砂仁種植挂果面積達2000余畝,2015年產出砂仁幹果3.8噸,產值達121.6萬元,實現戶均收入增加1.2萬元。(本報記者 蔡飛 岳曉瓊)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