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城市電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巨頭競相下沉渠道,積極布局農村千億市場,提出不僅要把電商體係沉下去,還要把農資土特產品運上來。而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的海南農村電商市場,在電商巨擘下鄉向農村售貨的同時,農民也紛紛上網開店,通過電商帶動特色產品銷售。
各路資本競相掘金農村電商市場,海南農村電商由此迎來巨大發展機遇。與此同時,海南電商業務若想躍級發展,仍須直視人才、物流等短板且將之拉長。
新藍海 農村電商小步快跑
昨天下午,白沙大嶺農場農村淘寶服務站合夥人林繼志一邊忙著賣牛油果,一邊忙著收發快遞。這個地處偏僻山區的村淘服務站開設5個月至今,來自線上的訂單絡繹不絕。
“我年後開始賣蜂蜜,到六七月份賣芒果,一連賣了2萬斤,現在又開始賣牛油果,都沒歇過。”從深圳返鄉創業的林繼志躊躇滿志。他主要利用微信和QQ群售賣東西,其中絕大部分是白沙當地的特色產品。
林繼志忙碌的背後,是地處山區的白沙電商發展“小步快跑”的縮影。
“截至今日,不足五個月時間,白沙35個村淘服務站線上(下行)總成交量達921萬元,訂單數6.74萬宗,購買村民達1.58萬人次。”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海南西片區負責人李幼宏說,“白沙縣域電商指數從去年的全省倒數第二,躍居至現在的第九位。”
事實上,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無不從政策、資金等多方面予以扶持。譬如定安、屯昌、澄邁三縣已納入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白沙近日入選2016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將獲得國家財政兩年共2000萬元的資金支持。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在陵水全面鋪開。淘寶平臺“海南館”、“海口館”、“儋州館”、“白沙館”,京東平臺“海南館”、“三亞館”,1號店平臺“屯昌館”等陸續上線。
據統計,2013年海南農產品網上銷售額僅為6億元,2014年年銷售額突破60億元,去年達86億元,2016年一季度已突破30億元,預計全年將突破百億元。
海南農村電商市場的潛力,可見一斑。
老瓶頸 物流和人才制約發展
8月6日下午,一場豪雨使勁地衝刷著海口市石山互聯網小鎮。這個以石頭多而聞名的地區,當地政府僅用半年就完成了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和鎮級運營中心、村級服務中心的規劃建設,搭建的電商平臺于今年1月投運。
然而即使在全省發展建設速度最快的石山互聯網小鎮,在發展農村電商業務的過程中也有煩惱。
“‘海島生活’電商平臺今年初上線,但業務拓展相對緩慢,主要原因是受物流成本問題掣肘。”海南中海網農科技公司市場拓展專員歐貽師說,此外,因為缺乏全程冷鏈運輸,荔枝等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保鮮問題也較為突出。
儋州、白沙、東方等市縣部分村民反映,在偏遠山區,快遞公司一般只送貨到鎮上自提點,連村都到不了,每次上網買東西都很不方便,物流嚴重制約了農民網購積極性。
“因鄉村間物流成本較高,多數快遞公司的網點止步在鄉鎮一級,一些快遞網點除了快遞寄存,還銷售煙酒飲料,否則難以維係。”林繼志感同身受,“個體電商因為議價能力較弱,物流成本很難降下來,比如從白沙邦溪鎮發1公斤芒果到廣東,申通公司的物流費是6-7元。我早期也飽受物流成本問題困擾,後來成立了大嶺電商聯盟,並與海南郵政合作,快遞成本降幅約2倍。”
省政協委員賴英群專門針對海南農村電商業務發展進行過深入調查,他認為,農村電商存在四大問題:一是農村電商人才缺乏,二是農村電商前期投入成本相對較高、應用人群文化程度不高且缺乏相應的知識普及和技術培訓,三是電商之間的競爭仍停留在低水平同質化競爭階段,四是農村物流體係不發達。
今年5月,省統計局在全省10個互聯網試點小鎮對農村發展電商情況進行了入戶問卷調查,結果佐證了上述觀點。“我省農村電商發展普遍較為緩慢。”省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說,“其根源是缺乏人才。”
李幼宏指出,農村地區電商服務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尚未形成聚集效應,對農村電商市場主體的孵化服務功能較弱,這些因素也制約了電商市場的發展壯大。
新突破 深耕細作方能厚積薄發
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的海南農村電商業務,如何才能盡早突破瓶頸、躍級發展?
憶起近半年來電商發展的發展經歷,白沙黎族自治縣副縣長周秋平表示,白沙光纖覆蓋率低、物流基礎差、電商人才匱乏,這都是嚴重制約的因素。
但是,在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下,從創建電子商務產業園到建立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從牽手阿里巴巴集團共建“農村淘寶”項目到引進菜鳥物流公司,鄉村快遞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正在逐漸打通。
儋州特色農產品121電商體驗館負責人黎斌說,海南許多農村地區對特色農產品普遍都沒有進行深加工和品牌創建,導致電商發展無優勢產業支撐、無優質產品上行,農民售賣產品還偏好傳統銷售方式和渠道,這些現狀亟待改變。
省統計局相關負責人建議,要變“個體種養”為合作生產,改“自種自銷”為網絡經營,通過電子商務網絡聯通農產品信息對接渠道,改變信息不對稱狀況,逐步引導農民融入電子商務新時代。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