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甘肅省建設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紀實

2015年03月12日 14:57 來源:甘肅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記者行駛河西走廊,視野里連綿延伸著兩條“帶子”,一條是綠意盎然的綠洲農業帶,一條是蒼涼土黃的戈壁沙漠帶。正是這天然的“隔離帶”,成為“種子生產最佳的理想王國”,玉米種子純度高、發芽率高、商品性好,造就了全國最大的雜交玉米制種基地,供應全國大田用種量50%左右的種子。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業安全,糧食才能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2015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繼續實施種子工程,推進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建設”,可見甘肅玉米制種業對保障國家供種安全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性意義。

  穩定基地面積

  提升制種效益

  人勤春來早,3月初,河西走廊依然冰天雪地,但臨澤縣鴨暖鄉張莊村農民張科年已準備播種玉米制種。他告訴記者:“去年1畝玉米制種收入2300元,我家10畝制種田收入2萬多元。這些年玉米制種市場價格比較穩定,沒有大起大落。”

  張掖曾經是全國的商品糧種植基地,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玉米制種在這里興起。“張掖玉米種子”獲得全國唯一的種子國家地理商標證書。甘肅省建設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以來,該市把發展雜交玉米制種作為重點富民產業來抓,全市2014年玉米制種面積達75.9萬畝,佔全國的25.7%、全省的61.7%,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面積達100%,實現全覆蓋。

  以張掖為主的甘肅省玉米制種產業,在全國的核心地位進一步提高,建成了全國最大、產業化水平最高、最具優勢的玉米制種基地。2014年全省玉米種子生產面積123萬畝,產種量4.78億公斤,制種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國玉米制種總面積、總產量的42%和48%,佔比分別較2013年上升了4個和5個百分點。

  記者採訪時,隨處可見一座座現代化的玉米種子加工廠。在高臺縣種子公司,堆積如山的玉米棒子金燦眩目,生產線上脫粒機、精選機歡快地旋轉著,匯入傳送帶的新種子如浩浩蕩蕩的大軍,伴著豐收的交響樂蹦蹦跳跳涌向倉庫,加工場面火爆異常。

  據省種子局介紹,像這樣的玉米種子企業在全省共有125家。中國種業54家骨幹企業中有41家在甘肅省建立了玉米種子加工中心和生產基地,建成玉米果穗及籽粒烘幹線209條,成套加工線90條,種子加工能力6億公斤以上。加工帶動增值,全省玉米制種已帶動農民增收29億元,主產區農民人均玉米制種收入達4000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成為河西走廊產業化程度最高、聯係農戶最廣、農民收入比重最大、農業效益最為顯著的支柱產業和“黃金產業”。

  強化技術指導

  推進“四化”建設

  制種玉米的大喇叭口、抽穗拔節、灌漿等不同生長時節,記者行駛于河西走廊,但見大片大片的制種田里,一株株玉米齊刷刷一般高,長得整整齊齊。不同時令,都有省市縣鄉技術人員和制種企業的管理人員督促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對農戶進行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服務,農民集中在田地,統一進行播種、澆水、抽雄、機械收割、晾曬等。

  這是甘肅省在推進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建設中,推進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四化”建設的結果。2012年以來,按照“四化”建設要求,以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為突破口,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機械化操作,實行“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制種大戶+基地”等新型基地建設模式,在張掖、酒泉和武威三市推進玉米制種示范基地建設,建立了企業與基地長期穩定、互利雙贏的合作機制,打破了一家一戶經營模式,提高了基地組織化程度,為國家級制種基地建設提供了成功經驗。

  2013年,張掖市、臨澤縣、甘州區、高臺縣、涼州區、肅州區、永昌縣和古浪縣等1市7縣(區)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基地建設和管理提升到國家層面,確立了甘肅省國家級玉米種子基地地位,成為全國現代種業三大核心基地之一。同時加快推進國家基地項目,省發改委和省農牧廳組織編寫並向國家發改委上報了《國家玉米制種基地(甘肅)項目可研報告》,2014年國家發改委完成了財政部、水利部、農業部和國土資源部等4部委行業審查和專家評估,審批工作正在積極推進。

  整治種子市場

  擦亮“金字”招牌

  做大做強制種產業,維護好種子生產秩序是關鍵。對此,甘肅省大力開展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從刑事、民事和行政三個方面推進,加大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侵權行為。農業部和省政府成立了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種子基地(張掖)管理協調領導小組”,將基地建設和管理由地方層面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開展種子基地生產秩序專項整治,從2012年開始連續三年,省上配合農業部對張掖、酒泉、武威、金昌4市玉米制種基地進行專項檢查,對違法行為逐一立案查處,有效地震懾了無證生產及侵權套牌行為。特別是近兩年來,查處案件83起,追查責任人49人,基地監管重拳打假取得明顯成效,玉米制種基地違法企業和違規生產分別較上年減少59%和40%,基地生產經營秩序明顯好轉。進一步強化合同管理,嚴格種子生產示范合同管理,切實維護制種企業和制種農戶的合法權益。強化行業自律,開展種子企業信用等級評價,完善不誠信企業“黑名單制度”和“戒免談話制度”,營造了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了制種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如今,河西走廊制種產業“金字”招牌愈發閃亮。

[責任編輯:王偉]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