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掌田”到“連片地”,規模化經營助力夏糧豐產
“你看我這麥子長得多好,馬上就能收獲了,畝產少說也有1000多斤。”6月2日,山東章丘種糧大戶張保華從他160畝麥田中,順手抓起一把麥穗,搓開一看,麥粒緊實飽滿。
這位從2000年開始“包地”的65歲農民,對規模經營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以前土地太分散,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巴掌田’,種起來‘費力不討好’。現在土地成方連片了,新農機、新農技也都能用上了,畝產高了還省心。”張保華說。
近年來,山東農村土地流轉有序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涌現,對應用新技術、推廣新品種、開拓新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張保華們正在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力軍。
優良的品種為夏糧豐產奠定了基礎。由山東省農科院育成的“濟麥”係列、“魯原502”等小麥新品種,近年來每年推廣種植面積3000多萬畝,佔山東近60%、黃淮麥區的25%。其中,“濟麥22”連續6年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累計種植面積超過2億畝,增產糧食200多億斤。
如今,“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不少人擔心將來無人種地。但在山東省桓臺縣田莊鎮史家村,承包了2000畝土地的荊茂祥並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聘用了數十名村民進行田間管理,又購買了供銷社服務,他自己輕松了不少。
在山東,雖然個體農戶依然是種地的主角,但越來越多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正成為農業生產中的生力軍, 實現著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而對于這股力量,山東在不改變現有承包關係的前提下,發動供銷、郵政、農機等係統積極開展農民土地全托管、半托管服務,讓適度規模主體既省力又省心。
山東省農業廳統計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山東注冊登記的合作社達到15.8萬家,新型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山東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2471.8萬畝,加上各類土地托管服務,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到40%以上。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