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江蘇破解稻茬麥高產難題

2016年06月15日 08:37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本報訊(記者陳兵)稻麥兩熟是江蘇糧食生產的主要輪作方式,然而受茬口銜接時間短、上茬作物尤其水稻收獲遲、秸稈大量還田等因素影響,下茬作物往往因為不能適期播種而減產。近日,江蘇省農科院在泗洪縣召開江蘇稻麥周年均衡高產關鍵技術集成示范現場觀摩研討會,以該院創新研制的稻茬麥條帶免耕寬幅施肥播種機為核心構成的“1211”稻茬麥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模式,可破解稻茬麥高產難題,受到了與會專家好評。

  江蘇省農科院資環所科技服務部部長楊四軍研究員介紹說,稻茬麥條帶免耕寬幅施肥播種機可一次性完成秸稈還田、小麥播種、施肥、覆土、鎮壓等多道作業工序,同時解決了使用旋耕刀具容易出現的秸稈纏繞、壅堵、難以切斷等播種難題,作業效率高,田間通過性好,比現有機具動力消耗低20%左右。目前,此機具經過4輪改造創新已最終定型,被納入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范圍。

  據了解,“1211”稻茬麥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模式中的“2”是指2臺稻茬麥條帶免耕寬幅施肥播種機,其余3個“1”分別是1臺水稻收割和秸稈粉碎機、1臺開溝機和1臺鎮壓機。一般1臺水稻高留茬收割機和1臺秸稈粉碎機的作業效率是一天150畝左右,配套2臺稻茬麥條帶免耕寬幅施肥播種機,可以在水稻收獲後,同步完成150畝地秸稈還田、小麥播種作業,實現全程高效、經濟生產。

  去年,受秋收秋種期間連陰雨天氣的影響,泗洪縣當地種糧大戶普遍因為田間土壤濕爛,導致小麥無法適期播種。而採用“1211”稻茬麥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模式,新機具不懼“爛泥”地,示范基地小麥播種比當地大戶提早1周左右,畝用種量節省5~7.5公斤,畝綜合省工節本50元左右,基地示范種植的淮麥33、徐麥33等品種,預計平均畝產超400公斤,核心示范區最高畝產可達550公斤。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