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蚌埠:邁向現代生態農業的鏗鏘步伐

2016年06月14日 16:27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安徽蚌埠市五河縣的10萬畝牧草開鐮收割。李向前攝

  本報記者鐘欣

  蔚藍天空下涌動著金色麥浪,收獲的味道隨著暖風撲面而來。5月24日上午,在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徐圩鄉,盛世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尚躍已經帶著合作社社員們先行一步——在地頭備好水稻秧苗,準備旱改水的小范圍試水。

  “現在的合作社如果再按傳統思維搞農業肯定不行了。我們合作社是以合作增收和建設生態高效農業為目標,不僅要增產,更要增效。”尚躍滔滔不絕地講起了合作社從去年以來調結構轉方式的很多新做法。

  作為國家級示范社,盛世興農合作社的積極行動可謂蚌埠市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一個縮影。全市以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為抓手,聚焦規模化、組織化、綠色化、設施化、鏈條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爭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由增產到增效綠色生產理念深入人心

  “我們合作社是良田、良種、良法、良制‘四良並進’,從去年以來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減肥減藥節水,增產增收增效。”尚躍告訴記者。

  望著面前金燦燦的麥田,尚躍說:“今年我們種的是縣農委推薦的強筋小麥品種,畝產不會低于1100斤,比我們以前種的普通小麥每公斤能增收3毛錢。今年,我們把旱改水作為結構調整的核心內容,先改1500畝地種水稻,減少玉米種植。今年合作社還要建育秧工廠,準備把全鄉的旱改水都帶起來。”

  徐圩鄉鄉長楊光告訴記者,全鄉已經做了發展旱改水的5年規劃。“以前小麥、玉米的種植方式佔99%,現在玉米不掙錢,水稻的畝均效益要比玉米高一倍。”而且,他對尚躍正在探索的稻田養鴨、稻田養魚模式非常感興趣。

  “我已經訂好了宜興麻鴨的鴨苗和‘中科3號’鯽魚苗,今年要拿出100畝地試驗有機稻。每20畝地劃成一個小區,一畝地養12只鴨,一個小區是240只,100畝地就是1200只,這都是根據承載量算好的數量。”尚躍似乎胸有成竹。

  “你先做好示范,以後咱們鄉里推廣。”楊光對他說。

  懷遠縣10萬畝小麥高產攻關示范片的核心區就在徐圩鄉。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懷遠全面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支持綠色增產技術推廣,力促化肥利用率和農藥利用率分別提高1個百分點,不斷提高糧食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並深入開展小麥高產攻關、水稻產業提升、玉米振興計劃等糧食“三大行動”。

  綠色增產首先是理念的改變。蚌埠全市把“綠色”內涵和要求貫穿于糧食增產模式攻關示范行動全過程,突出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高度重視安全投入品使用和物理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達到節本與增效同步。

  來自蚌埠市農林委的信息顯示,目前,全市建立小麥、玉米、水稻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面積90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5%,化肥使用量同比下降6.2%,化學農藥使用量同比下降7.8%。全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去年,全市實現糧食總產286.6萬噸,同比增長4.02%,增幅居全省第二。

  既要綠色增產,更要綠色增效。全市開展品牌建設示范行動,按照農業標準化、品牌化和產業化的理念,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加快發展綠色食品,因地制宜發展農產品地理標志和有機農產品。以懷遠縣的80萬畝糯稻為核心,蚌埠正力推自己的品牌糧食縣走向全國。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