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瓶瓶罐罐里長出的脫毒甘薯產業

2016年06月20日 15:54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繪圖:吳狄

  本報記者繆翼

  幾臺顯微鏡、一批裝有培養基的試管瓶、幾臺滅菌消毒壓力鍋,可能你會說這實驗室未免也太“簡陋”。然而,這里卻發生著一場重大的技術革命——甘薯脫毒化。

  近日,記者跟著山東省萊州市金海種業有限公司甘薯部主管顧雪玲走進金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一起看看組培實驗室里那些被放在瓶瓶罐罐里的甘薯苗,究竟是怎麼完成脫毒的。

  五進五出試管瓶

  一手拿著解剖刀、一手拿著鑷子,在顯微鏡下對甘薯苗進行“手術”——莖尖剝離,動作要“快、穩、準”,因為剝離下來的莖尖僅僅是一個0.2毫米的“點”。“莖尖切得太大容易脫毒不幹凈;莖尖切得太小不容易成活,一旦成活脫毒效果就非常好了。”顧雪玲解釋,“甘薯是無性繁殖作物,病毒在甘薯體內的分布也是不均勻的。由于病毒在甘薯體內的擴散速度沒有甘薯莖尖生長點的細胞分裂生長速度快,所以在甘薯莖尖的最前端幾乎是沒有病毒的。因此,對這個‘點’進行莖尖剝離、組織培養,就可以獲得脫毒甘薯的組培苗、原原種苗、原原種薯和原種苗、原種薯,從而有效解決甘薯生產中長期存在的因病毒侵害導致種性退化、產量降低、品質下降等問題,促進甘薯生產的健康發展。”

  甘薯脫毒操作全程需要無菌環境培養,記者只能隔著玻璃觀察這些放在光照組培架上的瓶瓶罐罐。“138”、“6.3”,品種編號、剝莖尖時間清清楚楚地標明在瓶身上。“要把培養基放在光照3000LUX,光照時間12小時,溫度27度的無菌環境中進行培養。”顧雪玲特別強調了組培苗所需的嚴苛的外界條件。生長20天後,長成莖尖愈傷,這時需要更換培養基。約再過4周~6周,長出一個芽,這時苗的生長速度開始減緩,同時需要更換培養基。再繼續生長20天左右,長出三四片葉子,再次更換培養基。這時,將帶有4片葉的苗切下,放入生長根的培養基中,繼續生長。

  經過五進五出試管瓶,甘薯脫毒組培苗初長成。“這一個‘點’就是一個係。”顧雪玲告訴記者,“隨後就可以自身擴繁,半個月後就可以成倍擴繁了。”

  “爛了一整窖,看著就心疼”

  甘薯爛窖,這在很多甘薯主產區秋冬季窖藏中是非常常見的。“在河北等主產區,地頭的爛地瓜比比皆是,一下車就能聞到空氣中那股爛地瓜的味道,說明主產區甘薯病毒的病原菌已經廣泛存在。現在的薯農好多都是大戶種植,大多規模在100畝~300畝不等。有的種植戶一下子把全部家當都投進來,最後弄得血本無歸。”這種情況在年後早春調研時,給金海種業公司總經理顏士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爛窖,就是因為甘薯自身帶病毒。加之甘薯是無性繁殖作物,一旦感染上病毒病,病毒就會在紅薯體內不斷增殖、積累,代代相傳,使病害逐代加重。在一定溫度濕度條件下,就發病了。”顏士國告訴記者,“爛地瓜的汁液留到哪里,就爛到哪里。”

  同時,金海種業今年在甘薯主產區河北雄縣調研時發現,甘薯SPVD病毒等廣泛蔓延,很多農戶自留種育苗大田大量出現黃化退綠現象。“有的農民認知到了病毒苗的危害,寧可報廢自留種,也要買脫毒苗種植;還有很多農民不認識病毒苗,仍在繼續使用,估計秋季收獲和冬季儲藏時會有較大損失。”顏士國說。

  據了解,紅薯在整個生育期均可受到病毒的侵染,我國甘薯病毒病經過國家甘薯體係普查後在全國24個省份檢測出20種病毒病,並且復合侵染現象嚴重,全國17個省採樣鑒定發現一顆紅薯上有2種病毒侵染的佔14.8%,3種病毒侵染的佔16.5%,病毒復合越多,對紅薯的產量影響越嚴重。

  截至目前,國內外還沒有培育出能夠高抗病毒病的甘薯品種,也沒有能夠有效防治病毒病的藥劑。因此,脫毒是目前防治甘薯病毒病的最好方法,只能通過培育、推廣脫毒甘薯來防治病毒病、提高紅薯產量和品質。因此,顏士國預測,未來三五年內脫毒甘薯種薯、種苗會有個重大缺口,脫毒甘薯產業將會迎來重要發展機遇期;同時,未來兩三年優質商品薯也將存有巨大市場缺口。

  脫毒不是一勞永逸

  脫去病毒的種薯生長發育旺盛,產量起碼比未脫毒的種薯增產20%以上。這個經濟效益,但凡種過脫毒種苗的人都知道。然而,可能有些種植戶就會問,第二年的種薯產量也不行了,還會出現很多發病的現象。對此,顏士國解釋,脫毒甘薯只是把種薯種苗中的病毒盡可能脫掉,而不是使甘薯對病毒產生抗性。大田生產中,脫毒甘薯原種、生產種繁殖是在開放條件下進行的,盡管採取了較嚴格的防毒措施,仍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病毒侵染,因此種薯一定要定期更換。另外,呼吁育苗專業戶和合作社要採取土壤消毒、使用防蚜網等物理隔離措施,以及選取在非甘薯主產區育種育苗等空間隔離方式。

  2月6日,河北廊坊,陶某,私人訂制脫毒組培100株;4月3日,天津寶坻,王某,訂制1000株……顧雪玲拿出的本子上記錄著這些“私人訂制”的訂單。

  顧雪玲介紹,金海種業根據生產上甘薯病毒病暴發的情況,積極開拓脫毒甘薯“私人訂制”業務,對接不同客戶群體對不同甘薯品種的具體需求,實行一對一專享脫毒訂制服務,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定量的組培試管苗、或原原種苗,客戶可以用這些去擴繁原種種薯種苗用于市場推廣。

  對于病毒脫毒率,金海種業除了嚴格送檢(抽樣進行血清試驗)以外,還有著很特別的檢驗方式——利用病毒指示植物“巴西牽牛”與種苗接種嫁接。“巴西牽牛對病毒異常敏感,一旦有病毒存在,就會首先反映出來。”顧雪玲告訴記者,“現在脫毒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農民也意識到了甘薯的脫毒重要性,脫毒種苗供不應求。”

  真可謂,一芽一世界。在金海種業的工廠化組培室里、在智能溫室大棚網棚和恆溫庫里、在培育甘薯種薯種苗擴繁基地里,脫毒技術給甘薯產業帶來的勃勃生機無處不在。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