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千年古村落成“農耕之旅”好去處

2016年07月07日 08: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作者呂巧琴 葉茂

  炎炎盛夏,福建寧德市屏南縣棠口鄉漈頭村里,古樹、青藤倒影下,遊人或做躄耙、磨豆漿,或抓泥鰍、泡蛋茶,盡享傳統“農耕樂”。

  “孩子放假了,帶他來這里玩玩,親子活動的同時,也能讓他接觸一些傳統的農耕文化,了解老一輩的艱辛。”來自福州的一林姓女遊客帶著8歲的孩子,一邊體驗磨豆漿,一邊應答中新網記者的採訪。

  正值暑期,千年古村落漈頭村迎來遠近遊人絡繹不絕,火熱的“農耕之旅”中尤以親子遊為多。

  漈頭村,起源于清道光年間,至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古村落以其秀美風光,及戲劇、科舉、武術、飲食等文化底蘊,聞名于閩東北一帶,被列為“閩東十美村莊”、“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這些年,得益于“耕讀文化大觀園”的建設,漈頭村成為“農耕之旅”的好去處,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逾4萬人次。

  蜿蜒流淌的鯉魚溪,繞村而過。村中,古民宅、古祠堂、古道、古橋、古井、古樹,隨處可見。張書岩老人的“耕讀文化大觀園”,就藏身于古民宅之中。

  68歲的張書岩老人,退休前曾任過屏南縣旅遊局局長,旅遊情結深植內心。退休後,他回到家鄉,在為村民免費送信送報時,發現很多農耕古物被村民廢棄或閒置于家中,感到非常可惜,便萌生收集的想法,以留住鄉愁。

  2008年開始,張書岩老人長期奔走于大大小小的村莊間,以租、借、買、送的方式,自掏腰包收集鞋簍、古鎖具、古秤等零零散散的農耕用具,乃至古床、古家具、古木雕等大物件。如今,他的藏品薈萃成一個“耕讀文化大觀園”,免費對外展示。

  在張書岩老人引領下走進一個個展館,明清青花瓷、樹齡逾千年的整段花梨木鏤空“華夏第一鬥”、清代古床、明朝牌匾、馬來西亞華僑結婚證、三寸金蓮、石刻聖旨等一件件古物,或靜靜挂在牆上,或陳列玻璃櫃中,斑駁光影間向世人講述著它們的前世今生,令人恍如走進時光隧道。

  “一些人把它當作垃圾,我卻把它當作寶貝,一件一件收起來。”老人感嘆,每一件藏品背後都有著一個故事,當初的收集之旅歷經艱辛,吃過閉門羹,也為年邁老人洗過腳、修剪過腳趾甲等。

  目前,園內藏有近2萬件歷代古物,展區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歷史文物展館”、“清風正氣史鑒館”、“木雕精品展館”、“農耕文化體驗館”等11個展館,分布在村中10余座古民宅內。其中,“農耕文化體驗館”尤受遊人青睞。

  “我想要做的是,讓孩童們感知歷史、讓青年們感受歷史、讓中年人感悟歷史、讓老年人感懷歷史。”老人說,希望能通過展示自己的收藏,喚起大家對農耕文化的記憶,記住鄉愁。

  收集農耕古物,張書岩老人已堅持了8個年頭。年近七旬的他,除了資金捉襟見肘的壓力,還面臨著自己健康狀況下降、藏館後繼乏人的問題。

  “沒有工資,孩子也不願意整天和‘垃圾’打交道。現在,兒媳婦有幫忙,看看能不能培養她為接班人。”老人憂心忡忡,因為農耕古物的防火、防盜、防蟲蛀、防潮濕等工作量非常大,缺少專業化保護,也是個嚴重問題。

  讓老人稍為欣慰的是,一家旅遊公司已經加盟管理農耕體驗項目,減輕了他的一些負擔。看著暑期遊人漸多,老人更加期盼農耕文化“活”起來。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