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串提子要把里面的小提子摘掉,保證每穗的果粒均勻大小一致。”近日,會澤縣者海鎮三家村藍水茂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正雲,頂著烈日向村民詳細講解如何給紅提疏果。
藍水茂種植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為社員提供葡萄種植管理技術指導,開展紅提農殘檢測、質量監測、銷售渠道、綜合服務等工作,目前,有社員30多戶。
走進基地,只見一排排整齊的藤蔓上,挂滿了一串串沉甸甸、晶瑩剔透的紅提,讓人垂涎欲滴。“今年肯定又是一個豐收年。”李正雲笑呵呵地說,基地種植的紅提擴種到300畝,由最初的單個品種發展到現在的5個品種,包括克倫生、紅提球、金手指等,今年紅提進入盛產期,8月份就可以上市。
為進一步調整紅提的栽培模式與種植技術,提升果農的生產效益,者海鎮六大舉措走生態型紅提栽培模式。一是建立紅提果品質量溯源制度,要求合作社生產的紅提銷售時必須隨貨張貼能顯示具體生產農戶的標識簽,凡有質量問題可以做到溯源追究;二是嚴格以綠色葡萄生產標準使用肥料與農藥,鼓勵種植戶開展立體經營、生態型多種經營模式;三是推廣使用太陽能殺蟲燈殺蟲,有效減少用藥次數;四是推廣使用榮豐新型半透明葡萄果袋,能讓紅提在果袋內自然著色,並實現隨袋銷售;五是新設計使用頂蓋全部透明的果盒,讓消費者一目了然見到紅提的真實面目;六是給種植大戶配置測糖儀方便檢測紅提的糖度成熟度。
基地里,58歲的村民付秀興和26名留守農民正在給紅提套袋。她告訴記者:“我歲數大了,重活累活幹不了。葡萄管護工作強度不大,到合作社打短工,一個月也能賺2000多元。”
跟付秀興一樣當上“上班族”的村民有很多。據悉,自紅提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當地不少留守農民到合作社“務工”,村民既增加收入,也解決了規模種植勞力不足的難題。紅提種植,帶動者海鎮三家村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