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高粱的來歷
胡璉想來大家都知道:抗日名將,古寧頭大捷的指揮官。金門高粱的問世和這個人密切相關。胡璉兵團原本駐防在潮州汕頭一帶,適逢共軍“解放”舟山群島,胡部奉命乘船馳援。船隊經過金門海域時,適逢廈門淪陷,乃奉命轉向增援金門,恰好趕上葉飛部“解放”金門之役。胡部會同駐守的青年軍,全殲登陸共軍二萬余人,自此保住了金門島,使得該島萬千生黎幸免共禍。大捷後,胡將軍擔任金門防衛部司令。
金門島本是窮山惡水,水源極度缺乏,該島土地多為旱地,無法種水稻,農民只能種地瓜和花生,以此為主食,遇年歲不好,生活更陷于困境。胡將軍于是鼓勵百姓改種高粱,並規定百姓用一斤高梁可從部隊那兒換取一斤糙米。百姓為了吃米,自然踴躍種高粱,高梁桿還能用為燃料。當時金門糧食和燃料都非常缺乏,百姓只能割雜草曬幹後,用為燃料,甚至挖掘草根,造成水土流失。胡將軍鼓勵百姓種植高梁,除了解決百姓吃糧和部份燃料問題外,還保護了島上的生態環境。于是,1952年,金門高粱出世了,比茅臺小一歲。
確實,總喜歡有人將各種白酒進行對比,酒的口感可不是那麼好糊弄的,對岸來的酒會被從小和老白幹、二鍋頭的人翻白眼嗎?剛來大陸做酒生意的時候,大陸人民對這種酒是抱著一種怎麼的心理。
記者:這些價格都是多少到多少。
陳成都:差不多是七八百到兩三千,
記者:這是一斤的價格嗎
陳成都:是,這個價格在北京地區接受的面比較廣,因為不是很貴。
而且是寫著出口專用的。
記者:我們店里酒也是很有檔次的,你看有2萬多的,最便宜的是200多是嗎。
陳成都:是的。
顧客:我經常聽朋友說金門高粱好喝,所以說這次能喝到高度的金門高粱酒真的是還了我一個心願。
記者:酒的價格能接受嗎?
顧客:可以啊,他這里各種價位的都有,有幾百塊的,上到幾萬塊的都有,都可以自選的。其實這里茶也不貴,一斤幾百塊,比南方的鐵觀音便宜一點吧。
顧客:還有啊,ok啊,價格滿公道的啊。
和陳先生聊天的時候,總可以感覺到他作為生意人,對市場很敏銳,酒要怎麼擺,顏色要怎麼搭配,燈光要怎麼打,事無巨細,陳先生都像一位稱職的主婦一樣將厝內整理得很好。當然,成就了陳成都事業的因素不僅僅是心細,還有大膽。歌曲過後我們來看看陳先生的膽大心細是體現在哪里。
記者:陳先生,你做這個頭路做多久時間了。
陳成都:做將近十年了。
記者:一開始就是在北京嗎。
陳成都:不是,北京差不多來將近4年,早些時候,2000年左右在福建廈門那里做。
記者:一開始做的時候那個市場是飽和的嗎。
陳成都:不是,那時是物以稀為貴,臺灣的東西消費者來看還是覺得比較稀奇,對金門和臺灣有點生疏感,在稀奇中想去試試看,試了覺得有特色,客人就越來越多,回頭客。當時金門和廈門兩地也離得近,來往方便,去金門觀光的大陸朋友也喜歡和高粱酒,因為這是很好的伴手禮,當時也有政策的優惠,價格也便宜,不是很貴,比如一瓶600ml的100多塊,大陸的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還是能接受,就是因為價格不貴,口味會合,所以在大陸推廣的速度挺快的。
[責任編輯: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