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時節,滿地金黃,最是中國北方豐收的模樣。
白居易曾在詩里這麼寫道:“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過去的日子里,沒有現代化的設備,只能靠人工收割。這首《觀刈麥》,即是明證。
機械化麥收的時代早已來臨多年,但改變麥收形態的,不只是在地里轟鳴的收割機。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古老的麥收活動也在逐漸進入“互聯網+”的時代。
唯有豐收的喜悅,亙古不變。
從南到北,一樣的豐收
在山東濰坊,麥收已接近尾聲。公路旁邊看過去,只有三三兩兩的人家,還在晾曬新收的小麥。大規模的機械作業非常高效,讓這個以糧食作物為主的地方,甚至出現了本地聯合收割機都有些富余的情況。
盡管白天最高溫已經超過30攝氏度,但擋不住農民們為豐收而忙碌的身影。一畝小麥只用10分鐘左右就能收割完,粉碎後的秸稈就留在田里做肥料,農民們開著自家的車在地頭等,聯合收割機打開閘門,將小麥嘩啦啦倒入車鬥。麥粒飽滿,又是一年好收成。
孩子們顯得很是興奮。看夠了機械收割小麥,這些孩子開始用古老的方式,拿起家里的鐮刀,割一把小麥,點上火烤著吃。火苗滋滋作響,新鮮麥粒被烤得香味四溢,一口下去,直喊好吃。
這樣的豐收景象,正在舉國之內漸次展開。農業部提供的信息顯示,黃淮海小麥主產省的麥收工作已然全面啟動,全國小麥跨區機收大會戰從南到北快速推進,“三夏”生產進入高潮。截至6月8日17時,全國已收獲冬小麥18482萬畝,超過播種面積54%,麥收進度過半,機收比例達到90%,其中河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等小麥主產區的機收比例均超過96%。
大規模小麥機收啟動自5月26日,比去年提前1天。據農業部介紹,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全力以赴組織聯合收割機、秸稈還田機、免耕播種機等農業機械投入“三夏”生產。目前,全國日投入聯合收割機數量達到37.6萬臺,有1萬多個農機跨區作業服務隊奮戰在夏收夏種一線,柴油供應充足,機具轉移順暢,作業秩序良好,總體進展順利。
對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小麥主產地區來說,麥收已經進入尾聲。以河南為例,到6月11日就已收獲小麥7868萬畝,佔種植面積8100萬畝的97.1%。
麥收的召喚,也讓不少在外務工人員歸心似箭。在山東,從濟南長途汽車總站發車的熱點線路,最近增加了菏澤、鄆城等麥收城市。隨著魯西南方向麥收開始,返鄉務工人員大幅度增加。
讓人有些憂心的是陰雨連綿的天氣。連續的陰雨天給今年的“三夏”帶來不小的困擾。中央氣象臺也于最近發布華北地區麥收氣象預警,認為無論對機械作業還是麥子晾曬來說,華北大部、黃淮東北部的中到大雨都會造成不利影響。
公路、石油、氣象……所有部門都為麥收讓路,與天搶時,晝夜搶收,把豐收年牢牢地抓在手上。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