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麥子熟了,“互聯網+農機”來了

2016年06月15日 10:2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打印

  邊收獲邊播種,這是“一條龍”

  如何保障麥收,也成為小麥主糧產區幾個省近日的工作重點。

  在山東日照嵐山區,政府特地把農民拉到區消防大隊院子里,培訓消防器材的使用,確保麥收期間的消防安全。

  在河南商丘,當地保險公司利用無人機查勘麥收情況,為當地參保小麥受災理賠工作打好基礎,確保及時、高效地把黨和國家的支農惠農政策落實好。科技在讓農民和農機手享受到更多便利的同時,也保障著他們的利益。

  在河北博野縣,當地抓住這幾天少雨的好時機,將全縣600多臺收割機集中使用,統一調度、統一作業,並組織14個農機作業維修小分隊深入夏收夏種第一線,確保順利開展。

  互聯網的力量開始在夏收時節發威,然而這還遠遠不夠。

  在未來,據河北省農機監理站副站長王素英介紹,他們計劃用3年的時間,對全省的聯合收割機、深松的機具全部安裝智能終端設備,實現所有功能。嘗到“互聯網+農機”的甜頭之後,他們決心讓新業態惠及更多農民。

  而在山東,無論“e田互聯網平臺”這個包括了針對種植戶的“作業寶”和針對農機手的“靠譜作業”的平臺,還是各級農機部門正在積極推廣的“農機通”手機APP,都仍然有著改進的空間,也需要普及到更多農民中間去。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遼闊的中華大地,各地氣候大不相同。盡管黃淮海地區麥收已然進入收尾,在甘肅靈臺,直到6月11日,一臺臺大型收割機轟隆隆進入麥田,才開了隴東麥收的“第一鐮”。

  而在新疆,麥收盡管尚未開始,但是準備工作卻早已提上日程。5月底,新疆阿克蘇市農機局舉辦聯合收割機駕駛員跨區作業培訓班,對即將參加“三夏”和跨區作業的62名聯合收割機駕駛員進行了培訓。培訓班就跨區作業應辦理哪些手續、跨區作業注意事項、聯合收割機及駕駛人安全監理規定、聯合收割機的使用與維修、駕駛操作技能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農業部表示,各地在搶收冬小麥的同時,還應組織農機合作社等農機服務組織與農戶對接,提前簽訂農機跨區作業合同(訂單),大力推廣“小麥機械收獲—秸稈粉碎還田—玉米免耕播種”的一條龍作業模式,同步開展夏玉米搶播工作。截至6月8日,黃淮海地區已投入播種機63萬臺,完成夏玉米播種8788.5萬畝。

  山東臨沂市蘭山區的農民劉磊發現,今年的夏收夏種格外輕松。他的一畝三分地,用了半個小時就收完了,而且秸稈打捆、土地耕耙和玉米播種,都交給了農機合作社,全不用自己操心。這跟過去動輒大半個月的麥收相比,已是截然不同。

  而在這背後,都是當地農機合作社的一部部手機在操控。夏收夏種,都簽了合同,農民安心享受這種“托管”。

  越來越多的農民迎來了夏收夏種的“一條龍”時代。未來如何,現在難以想象,但只會越來越好!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