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麥子熟了,“互聯網+農機”來了

2016年06月15日 10:2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打印

  從鐮刀到手機,時代變了

  68歲的呂玉祥發現自己瀕臨失業。這位人稱“四鐵匠”的山東汶上縣義橋鎮農民,子承父業,打了一輩子鐮刀。50多年的重復勞動,讓他半小時就能鍛造出一把上好的明鋼鐮刀。如今他卻發現,“時代變了,再快的鐮刀也沒了用武之地”。

  麥子黃了,買鐮刀的老鄉卻不再來,呂玉祥見證了科技如何一步步改變麥收。在他的印象里,1993年開始,汶上縣一些種糧大戶用上了手扶收割機和拖拉機,此後,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到今年,光是汶上縣的夏收,就投入了收割機、拖拉機、播種機和澆灌機械4萬臺套。

  失業的“四鐵匠”背後,可不只是轟隆隆的大機器,還有手心里的小玩意。城里人手機點一下就能打車,如今鄉下人手機點一下能打來聯合收割機。

  在山東,濟寧種糧大戶劉洪廣手機里裝了一個叫“靠譜作業”的軟件,把自家小麥的作業面積、地理位置等信息上傳到夏收大數據信息處理平臺上,僅僅半小時內,就有4個農機手“搶單”成功。這也讓過去開著聯合收割機到處找活幹的農機手嘗到了甜頭。第一個搶到單子的高洪瑞直言,現在能及時掌握哪個地方需要收割機,以及哪里距離自己最近。

  “靠譜作業”實現供需精準對接,“雷沃雲服務”平臺則及時解決了收割機“撂挑子”的難題。出故障後,點擊“一鍵報修”,拍照上傳後,服務平臺就近安排維修人員更換零件。據統計,今年“三夏”期間,使用“一鍵報修”服務的機手達5萬余人。

  “互聯網+”為小麥主產區插上騰飛的翅膀。在幾個小麥主產區省份,均是如此。

  在河北,該省在全國率先建設了“河北省智慧農機決策管理信息平臺(河北農機大數據平臺)”,機手可以通過智能手機、電腦、車載GPS等多種方式加入平臺。據了解,今年河北省投入夏收作業的聯合收割機有9.3萬臺,其中有近4000臺安裝了智能終端設備。

  無論農民還是農機手,都對新技術帶來的便利和效率很是開心。河北成安縣沙河村農機手算了筆賬,往年,一臺聯合收割機要4個人,其中兩人輪流開車,兩人負責丈量面積。安裝智能終端設備之後,可以自動丈量面積,不但加快了速度,還減少了兩個人的開銷,一舉兩得。

  在陜西,渭南市臨渭區專門為服務“三夏”建立了微信公眾號,農機手不僅能看到加油點、維修點和天氣預報等服務信息,還能隨時掌握小麥的成熟信息,實現精準對接,避免資源浪費。當地農機局將地點、時間、面積、需要的收割機數量和電話號碼等信息及時公布在上面,確保供需方精準對接。

  像這樣借助互聯網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河南鄲城縣石槽鎮,建立了“石槽農機作業服務平臺”微信群,把村幹部、農機手、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糧食收購商、秸稈收購商都拉進來,不但實時調度收割機,還第一時間聯係糧食收購、玉米播種和秸稈回收等事宜;在河南寧陵縣,農民下載“農機通”客戶端,就能在上面很快預約到收割機;在河南沈丘縣,當地農機合作社借助互聯網實現訂單收割,只要一點鼠標,就會清楚作業需求信息。

  科技一到,數千年的傳統說改就改了。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