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壽光:"二次創業"提速蔬菜產業現代化

2016年04月13日 14:45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二次創業”提速蔬菜產業現代化

——壽光市“五大體係”助推農業發展方式變革調查

  本報記者于洪光呂兵兵楊瑞雪

  清明時節,乍暖還寒,齊魯大地剛剛萌生了些許綠色,然而,在山東省壽光市的蔬菜大棚里,卻出現了盛夏時節才能看到的勃勃生機——花朵盛開,果實累累。

  在壽光市洛城街道後李村,菜農李興龍頗顯得意:“去年花了18萬元對舊大棚進行了改建,新大棚棚內面積比舊棚增加了430平方米,還安裝了水肥一體化、自動放風設備,俺兩口子就能管,比原來省事多了。這茬黃瓜是2月份種的,已收了1萬多斤,估計能收到6萬斤,收入20萬元,比舊棚能增加約8萬元。”

  壽光蔬菜是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品牌,常年種植達60多萬畝,產量450萬噸,育苗能力14億株。現在全國蔬菜發展呈現燎原之勢,壽光蔬菜面臨著規模、質量、品牌、可持續發展等挑戰,原來的優勢正在弱化。壽光市委書記朱蘭璽說:“為了保持壽光蔬菜領跑全國的地位,壽光全力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變革,實施了蔬菜發展‘二次創業’,健全蔬菜產業‘五大體係’,建設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設施蔬菜‘標準形成、模式創新、科研推廣、育種育苗、物流配送、人才培養’的要素中心,提速蔬菜產業現代化。”

  “兩改工程”構建高標準大棚蔬菜生產體係

  “2015年我們村通過統一規劃和組織,採用反租倒包方式,對成方連片的410畝地進行了流轉,投入1150萬元,實施了蔬菜大棚‘兩改工程’,發展高標準新型大棚46個。”化龍鎮前王村黨支部書記王炎國說。

  其實,化龍鎮前王村大棚改建僅是壽光大棚蔬菜“兩改工程”的一個縮影。壽光市委常委、副市長王惠玲說:“現在,壽光正在實施大棚蔬菜‘兩改工程’,也就是舊棚改新棚、大田改大棚,目的是推進大棚蔬菜升級換代,擴大高標準大棚規模,改進大棚蔬菜生產方式,構建高標準大棚蔬菜生產體係。”

  為了推進“兩改工程”,壽光正在全力推進第五代溫室大棚建設。第五代大棚長150米、寬16-18米、高7.5米以上,棚內面積2500平方米以上,比舊大棚增加約80%;再加上減少了大棚的兩個南北牆體佔地,土地利用率可提高40%以上。同步安裝了大棚電動卷被、電動放風、水肥一體化等設備。這樣的大棚,棚體大,採光好,提溫快,保溫好,減少病蟲害。並且,棚內面積擴大,自動化程度和科技含量提高,省工省力。統算起來,比舊大棚年可增收50%以上。

  在化龍鎮(洛城)大棚蔬菜產業園,鎮人大主席李偉祥介紹:這個園區是採取異地流轉方式,由擁有大棚蔬菜種植優勢的洛城街道,組織屯西村、邵家村60多戶村民,聯合本鎮信橋村、西豐村、李家村、賈家村65戶村民,流轉了豐三村、西豐村、信橋村3個村的1046畝土地,進行統一規劃設計,投入3700萬元,集中開發的高標準大棚。

  “推進土地有序流轉,實行規模化產生,是實施設施蔬菜‘兩改工程’的前提。為此,壽光推廣了‘四種’土地流轉模式。”王惠玲說,一是由村集體統一組織規劃,進行整村流轉。二是引導戶與戶之間進行土地交換。三是村兩委採取反租倒包方式,統一規劃流轉。四是異鎮異村流傳。組織有種菜經驗的農民,抱團到土地資源豐富的鎮村流轉土地,優勢互補,結對幫扶,統一規劃設計,合作建設高標準大棚。

  為了搭建蔬菜“二次創業”平臺,壽光統一規劃,開發了“三條”沿路生態農業走廊,區域面積達3.5萬畝,引導農業企業、合作社和大戶發展規模化園區。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