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杭州“宋小菜”試水大宗農產品電商模式

2016年03月29日 10:45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用“應供鏈”突圍傳統產銷格局

——杭州“宋小菜”試水大宗農產品電商模式掃描

  本報記者郭少雅

  數據顯示,中國的生鮮農產品市場每年有著3萬億元的市場容量,並且正以年15%的速度快速增長。然而,代表著效率和效益的生鮮電商對這個市場的滲透率只有3%,線下的傳統流通渠道依然高速流通著97%的市場份額,大宗農產品的“互聯網+”始終是一片深水區,與擅長做“小而美”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很難實現深度融合。

  “2012年是中國生鮮電商的元年,現在的農村淘寶、喵鮮生都是從那一年開始規劃的。”浙江省杭州市“宋小菜”的CEO余玲兵曾經是淘寶特色中國項目的創始人,一手打造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遂昌模式”。

  已經在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運行著卓有成效的農產品電子商務項目,為什麼還要離開阿里巴巴創辦“宋小菜”?“沉浸農產品電子商務這個行業多年,我必須承認並尊重這線下的97%,‘宋小菜’想做的,是用互聯網思維去激活這97%的市場。”余玲兵的這一選擇,意味著他和他的團隊要用自己的互聯網思維去面對批發市場和零售攤販,為每日吞吐量在百萬噸級別的農產品傳統供應鏈係統,打造體量龐大同時精準係統的數據庫。

  從車里睡三天到一天賣完菜

  將大宗農產品的供應鏈做成“應供鏈”

  品類多、產區多、交易量巨大,互聯網思維如何在龐雜的傳統農產品流通體係中發揮作用?

  “宋小菜”的運行模式有其獨到之處,他們經營的蔬菜品類在生鮮電商平臺上並不多見——西紅柿、土豆、茄子、蔥姜蒜……都是老百姓一天也離不開的“大路貨”,他們選取了零售攤販而不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消費者作為自己的客戶對象。用余玲兵的話說,他們要做的,是鏈接和整合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渠道,而非“取代”。

  在北京健翔橋市場的一家攤位上,攤主俠姐打開手機上“宋小菜”的APP,依次點下自己第二天的蔬菜需求量,50斤裝的荷蘭土豆3件,20斤裝的福建胡蘿卜兩件……點購完一天的菜品後,俠姐不需要再像過去那樣,在淩晨開上自己的小面包車到遠在北京南四環的新發地市場進貨,而是第二天清晨在距離自己攤位只有幾百米的冷庫點提取貨品。

  “APP上的訂購量,是我們建立數據庫的來源。”余玲兵告訴記者,一個地區對蔬菜的需求變化起伏其實並不大,“宋小菜”在APP後臺上聚合每個攤位的產品預售量,聚焦50-70種單品,短時間內就可以建立起每個城市蔬菜需求的數據庫。當平臺做到足夠規模之後,可以通過數據預測出當地一段時期內的蔬菜需求,集單實現了集採。如此便可提前幫供應商制訂供貨計劃,提高效率。終極形態則是將原來的推式生產轉變為拉式生產,也就是以銷定產。

  以最接近消費者“最後一公里”的零售攤販作為突破口,“宋小菜”這個“B2B”的生鮮農產品互聯網平臺正在改造著傳統的大宗農產品供應鏈。

  傳統的大宗農產品完整供應鏈是這樣的:生產者(產量靠天、無計劃播種、價格隨行就市)—農民經紀人(簡單產區代購)—產區批發市場(集散單、簡單包裝、貨運)—批發販運商(產區集貨、銷區批發、採銷價格隨行就市)—城市大型銷區批發市場(等貨上門、按量取費)—市區農貿市場個體戶(採購價格隨行就市、規模小、距離遠、採購及物流成本高)—零售用戶。

  “我們把供應鏈反向做成了‘應供鏈’。”“宋小菜”的市場運營總監張琦說,通過對終端需求的聚合,將品類的需求聚合成量級推到農產品供應的上遊,直接面對生產基地或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經營商,繞開中間至少3層市場環節。“曾經有一位蔬菜批發商從河北省沽源縣拉了一車土豆,在一天的時間里送到了我們在北京的5個站點,然後打道回府。如果是按照過去的經營模式,他的這車土豆進入一級批發市場,要至少在車里睡上3天,才能把菜賣完。大數據精準定位的力量,在這時候開始顯現。”張琦說。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