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耗率從40%降到2%以內
人碰菜的次數越少越好
“同樣是胡蘿卜,杭州人喜歡吃小號的,武漢人喜歡吃中號的,北京阿姨喜歡買大的。”余玲兵發現,在傳統的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收購商只把自己需要的等級挑揀出來收走,留下的尾貨農民要麼便宜處理,要麼爛在地里。“外形規格不一,農產品具有非標屬性,我們尊重農產品的非標屬性。”余玲兵說。
從集單到集採,數據聚合的“應供鏈”不僅僅使“宋小菜”可以確定精準的用戶需求,縮減蔬菜供應環節。更重要的是,余玲兵在數據後臺發現了每個城市對蔬菜的偏好,並以此為依據開始對走出地頭的農產品進行商品化優化,“分品級、大小、特性進行包裝。我們知道,什麼樣的菜應該拉到什麼地方去賣最合適。”余玲兵把“宋小菜”的這一步稱作“不做標準化,做商品化”。
記者看到,從產地採購的胡蘿卜直接採取了整箱整包發售的形式,從走出產地的那一刻,蔬菜就裝在相應規格的包裝箱里,不再與人進行接觸,一直到零售商打開包裝,將已知規格的農產品銷售給消費者。
傳統供應鏈中,一層層“挑挑揀揀”的過程被完全上推到供應端,僅這一舉動,就讓“宋小菜”的蔬菜損耗率從傳統流通的40%-50%降低到2%以內,通過更加精準的蔬菜生產和定向銷售,“宋家的小菜”從銷售到生產,從品類、規格、用戶喜好、價格到物流都經過數據化的沉淀。與之對應的是處于應供鏈最後端的農民生產能夠參照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種植面積和結構,讓生產和流通都變得更有效率。
75%的線上活躍用戶互聯網思維提升傳統產業鏈
從2014年底到2016年初,一年半的時間里,“宋小菜”的業務在北京、上海、湖北武漢、廣東深圳4個城市鋪開。沒有耗費太大的人力物力,越來越多的菜販習慣了打開手機APP的頁面點一點,來替代淩晨跑批發市場的辛苦。
為什麼市場推廣得這麼容易?俠姐作了一個對比:一是綜合進貨成本比在批發市場降低了10%,二是獲得貨品質量的售後服務保證,大量進貨的時候,大宗農產品的批發商一般不允許零售商販挑貨,都是整筐搬走,缺斤短兩、表里不一的事情並不少見。最重要的是,進貨所需的人力物力交通成本全部降下來了。“不再起早貪黑,我也終于可以陪女兒寫作業了。”俠姐說。
在“宋小菜”的後臺上可以看見,每周7天有4天以上在“宋小菜”平臺上訂購菜品的活躍用戶佔了全部用戶的75%。更具有意義的數據是,在貨款預存中,有用戶預存了20萬元貨款,這意味著一個平均日採貨為500元左右的菜販,準備未來一年的蔬菜銷售都從“宋小菜”的平臺上進行訂購。
余玲兵在意的,並不是平臺上可以“圈”到多少錢,用戶的黏性意味著“宋小菜”可以搜集長期穩定的數據,這些大宗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數據將被“應供鏈”反映到上遊的生產者,這意味著大宗農產品的種植和銷售,可以在互聯網思維進入之後,變得更加可控和有序。“用互聯網的方式去激發農業產業鏈領域每個角色的專業價值,讓互聯網產業升級帶動農業,這是‘宋小菜’最願意看到的。”余玲兵說,“2016年,‘宋小菜’希望再開拓6-8個城市,開放所有的訂單,找到願意合作的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一起來改變曾經的賣菜習慣,走出一條新的流通模式。”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