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蚌埠:邁向現代生態農業的鏗鏘步伐

2016年06月14日 16:27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10萬畝苜蓿保證了蚌埠牧場的飼草需求,牧場項目還帶動了周邊近5000戶農戶的5萬畝青貯種植,每年畝均增收150元以上。五河縣朱頂鎮大柳村的青貯種植大戶柳法忠,今年自己花10萬元在地里立起了沼液罐。五河縣小溪鎮的小溪互利合作社索性購置了價格不菲的青貯收割機,決心長期與現代牧業合作。

  在固鎮縣新馬橋鎮盧渡村,陽光禽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田恆光正通過大屏幕觀察一個個雞舍的實時狀況。2013年,固鎮縣開始實施億只肉雞養殖產業化項目,田恆光是當時第一個報名參加的養雞專業戶。今天,他的合作社年出欄肉雞600萬只,與臺灣大成集團簽了長期訂單。在整潔的養殖小區內,田恆光說:“我們合作社的雙層鋼構雞舍節能環保。我們統一用大成供應的飼料,嚴格控制用藥,縣里有專業防疫隊負責防疫,出欄的肉雞全程可追溯。雞舍採用一次性清糞,都由專業服務隊直接裝車運走,送去加工有機肥,我自己還流轉了100畝地種苗木,用來消化刷雞舍的廢水。雞場實現了污染物零排放。”

  從零碎化到“一塊田”把選擇權交給農民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在懷遠縣徐圩鄉殷尚村,68歲的邵志敏指著不遠處那塊金色麥田說:“這19畝地都是我家的。不過以前我家的承包地一共有零零碎碎的9塊,這是前年我們村里各家協商後抓鬮兒,才每家都換成了一塊地。”

  2014年9月,由邵志敏、邵東洋等幾個農戶牽頭,殷尚村東邵組的35戶村民自發開展了換地並田嘗試,通過農戶協商、互換並塊、抓鬮兒分田,並預留好了溝渠路等公共用地。最終,東邵組村民以簽字摁手印的方式,將過去一家幾處的小田塊合並成大田塊,實現了一戶一塊大田。

  “一塊田好種好收好管理。以前的小塊地大機械用不上,土地糾紛多,流轉起來也不方便。”邵志敏說。

  “1992年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當時受水利設施、生產條件等限制,不同地塊產出差別較大。為公平起見,土地分成了三六九等,再分給農戶,好田差田家家有。一家幾塊田、十幾塊田很常見,幾分到一畝不等,十分零碎。”徐圩鄉經管站站長褚作新說。

  “村民能自發互換並地,說明‘一塊田’經營模式是民心所向。”楊光說。看準了農民對小田並大田的迫切需求,去年以來,徐圩鄉牽住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牛鼻子”,大力引導農民把分散、零碎的耕地以互換並塊的方式依法流轉,探索出適度規模經營的“一塊田”經營模式。

  去年6月,蚌埠市制定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鼓勵在農戶自願的前提下,採取互換並地實現“一塊田”承包經營,解決承包地分散、細碎化問題。明確對實施“一塊田”合並土地100畝以上的村,按照互換並地面積每畝100元的標準進行獎補。來自市農林委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共有12個村民小組實行“一塊田”經營,地塊由原來的3967塊並成908塊,總面積1.05萬畝。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全市55個鄉鎮各選擇一個村試點,並逐步推開。

  在邵志敏家里,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道墑溝一尺寬,我們全組463畝地有150多條墑溝。合並大田後,原先的田埂被推平,墑溝減到20多條。去除田埂和界溝後,一下子多出十幾畝地,村里因此開出了5條路,大家都方便。”

  邵東洋說:“‘一塊田’幫我們增收增效,政府的獎補資金修好了地里的路、挖通了水渠,大機械進出方便,大雨天排水快,莊稼收成比以前更有保障了。”

  “‘一戶一田’後,土地流轉更省事,一些種糧大戶紛紛找上門,每畝流轉價格比別的村高多了。”殷尚村村主任魏偉說。

  在現代牧業辦公大廳里鐫刻著這樣一段話:“有人看著過去做事,有人看著現在做事,我們要看著未來做事。”這種企業文化的訴求,似乎也能體現出蚌埠人面對深化農村改革的責任與擔當:改革不能等靠要,改革需要解放思想,改革更是實際行動。4200年前,大禹在這里劈山導淮,召會諸侯,氣勢磅薄;今天,蚌埠人正以踏石留印的改革精神勇往直前,努力讓這里的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讓這顆淮河岸邊的明珠更加璀璨奪目。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