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工廠”崛起,結構優化增收——
大棚升級新壽光
本報記者 徐如俊 單保江 魏永剛
壽光東斟灌村的五彩椒承載著菜農的彩色夢。 劉瑞全攝
一部手機就能靈活控制塑料大棚的6個通風口,風大風小,盡如人意,也可按溫度、濕度自動調節。潘慶永一邊演示一邊說:“不管我在北京,還是在海南,只要有網絡我就能遠程控制這個佔地11畝多的大棚。”
47歲的潘慶永是山東壽光市稻田鎮潘家稻莊農民。他從1996年開始經營蔬菜大棚,這個大棚是第五個了。他說,第一個大棚冬天還得燒爐子;現在,水肥一體化機可以把養料輸送到每一棵苗的根部,“這個大棚智能化高,更像‘蔬菜工廠’的一個‘車間’”。
山東壽光上個世紀90年代就以種大棚菜而出名。今天,農民正在舊棚改新棚、大田改大棚。“兩改”讓冬暖式塑料大棚成長為“蔬菜工廠”,在田野里掀起農業產業的綠色波浪。
“蔬菜工廠”助力“率先小康”
三元朱村是冬暖式塑料大棚的“起點”。老書記王樂義告訴我們,算起來,壽光塑料大棚現在到第七代了。全縣46萬畝大棚,今年正在“舊棚改新棚、小棚改大棚”。過去一個大棚不到一畝地,現在一個大棚可以有二三十畝大。一個大棚就是一個“小天地”,營造出一方蔬菜生產的“小環境”。
我們走進潘慶永的新大棚,佔地11.5畝,投資40多萬元,配備有水肥一體機、自動卷簾機、智能放風機、植物生長燈等設施。9米高、200米長的大棚寬闊敞亮。微風吹拂,絲毫不顯悶熱潮濕,黃瓜葉綠花黃,鬱鬱蔥蔥。老潘說,過去的小棚,澆一遍水得一天時間,現在水肥一體機合上閘,我該幹啥幹啥,4個小時澆一遍。棚內運菜用電動車,外運裝車有小吊車,卷簾、通風都是智能控制,省地省工省成本。
更讓潘慶永高興的是新大棚的收益。他說,今年蔬菜行情好,春節到現在毛收入20多萬元,估計一年半就能收回建棚成本,“這效益,不比工廠差”。
山東省委提出“十三五”期間提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提前實現收入翻番“兩個提前”的目標。壽光市委書記朱蘭璽說,一直以來,壽光爭做縣域發展排頭兵,收入翻番是底線,率先實現“兩個提前”才是目標,“農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怎樣實現?首要任務就是全力推進‘兩改’,這是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舉措”。
朱蘭璽算了這樣一筆賬:壽光初步估算還有11萬畝耕地適宜種植蔬菜,全部建成大棚每畝至少增收2萬元,全市農民每年就可直接增收20多億元。
同時,新大棚長近200米、寬30多米,高度增加到了9米,不僅採光好、提溫快,而且適用各種機械,省工省力,節水節肥,可以提高勞動效率。
5月底在壽光調研三天,記者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看到壽光大地上一片片新的蔬菜大棚正在崛起。南部大棚蔬菜的發源地,老大棚正在變成蔬菜工廠;中部大田改大棚,新式大棚和老式大棚並舉,漸成規模;北部沿海鹽鹼地帶,崛起了規模化無土栽培大棚。
“兩改”投資主體是農民,沒有社會化服務,難以把農民引進高投入、高收益與風險並存的田園中。在文家街道桑家營子村的大棚里,記者見到了與愛人一起辭去城里工作回村種菜的王紅梅。這對年輕人,依托菜農之家聯合社建起了蔬菜工廠,年收入達到十幾萬元。王紅梅說:“壽光回村種大棚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收入在那里擺著呢。”
[責任編輯:王亞靜]